來源:環球科學

撰文 | 克勞迪婭·沃利斯(Claudia Wallis)

翻譯 | 賈明月

當人們得知自己可能患有癌症,比癌本身更可怕的事恐怕只有轉移了。當惡性腫瘤從原發位置遷移到了體內其他位點,就是發生了轉移。每10例癌症造成的死亡中,有9例的原因都是轉移。

最近,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因素出現了。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似乎對結腸、食管、胰腺,可能還包括乳腺的某些癌症的轉移存在影響。實驗室研究和患者體內的證據表明,這種微生物可以通過血液遷移,通過附着於腫瘤細胞表面的一種糖分子感染腫瘤細胞。它們會驅動一系列已知能夠引起腫瘤細胞遷移的信號和免疫應答。關於微生物羣落如何影響癌症進程,人們的理解正在逐步加深。如果上述觀點得到進一步的證實,具核梭桿菌的相關工作將會產生進一步的價值,甚至可能爲全新的療法指明方向。

具核梭桿菌通常存在於人類口腔中,在正常情況下它是微生物羣落中安分守己的一員。不過,如果口腔衛生狀況欠佳,或者糖尿病未得到控制,這種細菌就會開始搗亂。具核梭桿菌與結直腸癌的關係大約在9年前初現端倪,有兩個研究團隊發現,這種細菌的DNA在結腸腫瘤組織中比普通組織的表達量更高。從那以後,很多研究發現,腫瘤細胞中的具核梭桿菌感染是麻煩的信號:它與胰腺癌、食道癌或結直腸癌患者較差的預後相關;與後兩者的化療無效相關;與結直腸癌轉移相關。結直腸癌是世界第三常見的癌症,位列最致命惡性腫瘤第二位。

但是,這種細菌只是一個警示信號,還是積極參與了癌症進程?今年,至少有3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展開了研究,發現它可能確實參與了癌症的發展。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的生物化學家丹尼爾·斯萊德(Daniel Slade)和同事發現,人結腸腫瘤細胞培養物被具核梭桿菌入侵時,會產生兩種細胞因子,這兩種細胞因子會促進惡性細胞的遷移。另一篇論文指出,這種細菌會誘導改變基因的調節功能,促進小鼠體內的腫瘤轉移到肺部。第三項研究的結論是,人結腸癌組織中具核梭桿菌的含量與腫瘤轉移的數量正相關,並在小鼠中識別出了這種細菌可能用以與轉移“同步”的額外信號。斯萊德和其他研究者還證明,具核梭桿菌會使癌症惡化。“就像是火上澆油。”斯萊德說。

某些乳腺腫瘤中可能也在上演類似的劇情。今年6月,希伯來大學微生物學家吉拉德·巴克拉克(Gilad Bachrach)領導的研究團隊報告,他們在所研究的人乳腺癌組織的30%中發現了具核梭桿菌DNA,這種細菌在大量表達表面糖分子Gal/GalNAc的癌細胞中最常見。研究者還證明了,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感染同時促進了原發腫瘤和轉移腫瘤的生長。“數據提示,梭菌屬並不是癌症的成因,但可以加速癌症發展。”巴克拉克說。

當然,這種情況在人類中有多普遍是個重要問題。“這些發現很有趣,也能自圓其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靈癌症中心的約安·馬薩戈(Joan Massagué)說,他是癌症轉移領域的頂尖研究者。他說,炎症是轉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如果某種感染能在腫瘤中激起劇烈的炎症反應,就會“幫助癌細胞進行侵入性的轉移行爲”。

其實,微生物羣落既可能促進癌症也可能對抗癌症。例如,很多現代的免疫治療藥物在存在有益菌的條件下效果更好,有些較老的化療藥物也是如此。有科學家設想,最終,具核梭桿菌可能轉變成爲抗癌利器。他們認爲,由於這種細菌可以吸引腫瘤細胞表面的糖分子,或許它能夠用作“特洛伊木馬”,用於連接抗癌藥,將藥物直接帶到癌症靶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