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如今,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爲重要標誌的“放管服”改革,在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已經深度落實,實現全市通辦、全網通辦、單窗通辦。

浦東正在按照上海市推進“一網通辦”加快建設智慧政府的工作部署,着力“好辦”“願辦”,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政務服務,打造多渠道、全地域、跨時空、零距離的“一網通辦”智能服務新模式,推進“一網通辦”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

其中,一套浦東自主研發、擁有專利的發明成爲了“一網通辦”的智能引擎。按照上海市推進“AI+政務服務”的要求,浦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大腦輔助審批研發和試點,通過AI信息識別、核心算法、知識圖譜等技術構建審批大腦,搭建智能輔助系統支撐平臺,建設人工智能輔助審批系統,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能級提升提供新動能。

辦事企業是“AI+政務服務”最大的受益人。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石油分公司的行政主辦周宇翔正在綜合窗口辦事,他要申請辦理一樁經營範圍變更業務。窗口工作人員詢問其需求後,使用智能服務系統,當場生成所有需提交的申報材料,並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審批系統對這些材料進行智能預審。同時,系統自動反饋出審覈通過、需要修正和需要補充的三大類材料。

以往辦理這樣的業務,企業需自行填報3份材料,共計51個要素。通過窗口智能服務,企業只需提供“變更後的經營範圍”1個要素,即可自動生成申報材料,實現企業“零材料填報”。

“我們也能同步在企業專屬網頁移動端查看、下載所有申報材料,並根據預審情況進行材料的確認”,周宇翔說,這套系統的運用,讓辦事企業擺脫了大量要填寫的表格資料,並大大降低了填報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有效提升了辦事效率。“這樣的改革創新與服務意識,讓我非常感動。”

以智能大腦爲支撐,“一網通辦”智能服務新模式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和多場景渠道融合。目前人工智能輔助審批系統已100%覆蓋涉企審批事項,並在智能預檢、窗口智能服務、企業專屬網頁等“一網通辦”場景中大量應用。

“通過窗口智能服務,我們實現了三個轉變:從以政府審批爲中心向以用戶需求爲中心的理念轉變、窗口工作人員從審查員向服務員的角色轉變、單窗從事項綜合向服務綜合的功能轉變。”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紅軍說。

目前,浦東已經實現了企業登記內資企業變更“名稱、住所、經營範圍、經營期限、執照有效期、法定代表人、股東/股權、註冊資本、股東名稱(姓名)”等複合情形的任意組合,可幫助企業自動生成各種變更所需的複雜材料。截至10月,共服務企業1299家,收件一次通過率超過9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