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燕云十六州一定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燕云十六州又叫幽云十六州,是包括了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区。幽云十六州地势较高,易守难攻,北方政权一旦占据,即可居高临下,长驱直入中原腹地,一统天下。以河北为根基的东汉、北魏、辽国、金国不外如是。而一旦中原王朝全面占领北方重镇,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就机会渺茫,只能游击掠夺,等待中原王朝积蓄实力,在漠北决战。

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幽云十六州落入了契丹手中。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后世中原王朝的影响极为巨大。此后后周、北宋一直致力于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却始终无法成功。北宋更是被困扰了几百年,徒劳在河北囤积了重兵,直到彻底江山易主,被金国一波带走。

可是,这个困扰了宋朝几百年的问题,却被后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称帝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徐达常遇春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北京,也就是幽云十六州的核心幽州,他们甚至都没有经历过像样的战斗。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魄力要比宋太祖赵匡胤强很多。朱元璋敢于冒险,他早年被张士诚和陈友谅夹在中间,即使面对张士诚只是维持均势,朱元璋也选择破釜沉舟,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以20万军队逆流迎战陈友谅的60万大军。

而宋太祖赵匡胤坐拥后周强大的国力,欺负孤儿寡母黄袍加身后,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赵匡胤时辽国内政昏庸,连国君都被臣子所杀,国力衰弱,可谓天时。但赵匡胤先去进攻了南方的小国,等平定南方,回头想要北伐的时候,辽国已经结束了混乱,国力蒸蒸日上。等到赵匡胤死了,其继任者赵光义更是毫无军事才干,在高梁河之战被辽国打得丢盔弃甲。

其次,元朝末年的形势与宋朝初期截然不同。宋朝时,契丹已经统治北方很久,辽宋之间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所以宋朝打的非常艰辛,辽国长驱直入也回顾忌被截断后方。元末的时候,南方是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方国珍、陈友定、大理段氏等群雄割据,北方则是打着元朝旗号的军阀混战,其中以王保保、李思齐的势力最大。

朱元璋当机立断,在打垮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立即北伐,不等北方军阀决出最后的胜利者。如果王保保最终取胜,一旦他整合了整个北方的资源力量,朱元璋面对的就是一个庞大的元朝,要比辽国难以对付多了。而抓住时机北伐,王保保和李思齐等军阀不但不会互相配合,甚至互相扯后腿,给了明朝各个击破的机会。

第三,元朝政权的正统性已经丧失。当时元顺帝与太子之间有矛盾,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军阀一个支持皇帝一个支持太子,结果皇帝和太子又和好了,然后把孛罗帖木儿诱进宫中杀死,算成是挑拨父子关系的奸臣。这事给了王保保很大刺激,从此以后圣旨对他来说就是废纸,谁也指挥不动他了。即使北伐军打到大都,他也是拥兵山西,一动不动。结果就是,元末最终之战,居然是爆发在元朝灭亡之后。

最后,则是精神方面的历史包袱不同。宋朝承接五代军人乱政,牙兵噬主的乱世,所以对武人极为压制,用极为激进的手段压制武人,导致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明朝则是在一切推倒重来的王朝末世崛起的起义军,没有任何心理包袱。

所以,困扰了宋朝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就这样被明朝轻而易举地收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