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匯率波動難阻入場熱情 全球資本持續加碼人民幣債券 來源: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11月5日電(記者楊溢仁)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10月末,境外機構的債券託管規模已達26826.76億元,同比上升48.53%,較上月末多增866.21億元。

業內人士普遍判斷,境外投資者佈局我國金融市場積極性將進一步增強。

中美利差保持高位

步入11月以來,中美利差雖然一度有所壓縮,但始終呈現出高位震盪的格局。截至11月4日收盤,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依舊保持着242BP的較高水平。

無疑,在今年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大幅攀升的背景下,我國債券的利率優勢不言而喻,加之人民幣升值、國內基建完善、對外開放提速等利多因素的“護航”,則境外機構持續提升於銀行間市場的參與度並不出人意料。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最新統計,截至2020年10月末,境外機構的債券託管規模已達26826.76億元,同比抬升48.53%,較上月末多增866.21億元。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更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境外機構在銀行間市場共成交33.2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8%。此外,參與銀行間外匯和債券市場的境外法人機構分別達到113家和552家,其交易賬戶數已經佔到各自市場的10%和16%。

不可否認,在金融業不斷擴大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現階段人民幣升值與外資流入已然形成了階段性共振。

“本輪人民幣升值主要和中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經濟基本面率先企穩修復相關,儘管後續隨着歐美等國家疫情的平穩及經濟的復甦,單向升值並非長期趨勢,但人民幣匯率仍有望維持穩中向好的趨勢,未來料會在合理區間內雙向浮動。”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考慮到匯率因素是外資購買人民幣資產的重要決策變量之一,則匯率的穩健走勢有助於進一步增加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我們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境外機構將人民幣資產作爲獨立的避險資產進行戰略配置,境內市場有望獲得更多增量資金。”

當前,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爲,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都不會改變市場對人民幣持續穩健升值的預期,而任何一次回調,都會激發海外投資機構強烈的抄底熱情。

“入指”引力不宜低估

需指出,人民幣債券被納入國際三大主流債券指數所能帶動的境外資金規模同樣不容小覷。

可以看到,人民幣債券分別於2019年4月和2020年2月正式被納入了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和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按此前計劃,納入工作分別在20個月內和10個月內分步完成。而截至今年年底,人民幣債券將完成納入前述兩大指數的工作。

具體來看,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追蹤資金規模約爲2萬億美元,中國債券在指數中的權重達6%,考慮到納入該指數的人民幣債券較多,完全複製指數難度頗大,預計入指後所能帶來的增量資金會在1000億美元左右;追蹤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的資金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債券納入後,所佔權重能達到該指數10%的上限,預計能帶來2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上述兩大指數合計吸引境外資金至少達1200億美元。

此外,今年9月,富時羅素宣佈中國債券將自明年10月起將被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

根據市場普遍預期,鑑於中國債券佔指數的權重爲5%至6%,在中國國債納入完成後,若WGBI的追蹤資金規模按2.5至3萬億美元計算,那麼後續有望吸引1250至18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國內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此前表示,這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金融持續擴大開放的信心。

有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外資累計增持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7191億元。不僅如此,目前中國銀行間市場已向50多個國家和地區、3萬餘個機構投資者提供服務,日均交易規模超過6萬億元。未來,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步伐必然會進一步加快。

“考慮到當前中國國債仍然是世界上高評級主權債中收益率比較高的品種,則在全球負利率債券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後續外資還是會持續流入國內債券市場。”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分析師於麗峯說。

中金公司發佈的報告亦預計,海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中的份額將持續提高,可能從目前的個位數提升到10%至20%的水平。

“未來十年,外資之於中國的股市和債市都將呈現長期流入態勢。”一位券商交易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外資配債是長期邏輯,中國利率高企,吸引力不言而喻。”

修煉“內功”仍是關鍵

現階段,對於外資流進可能帶來的波動,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爲,在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資本市場上通過合規渠道進行投資和賣出的外資在短期內不會對資產價格產生系統性衝擊。

事實上,外資於國內債市的整體佔比依舊相對有限,其擇券配置一直以來聚焦於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利率品種,對於信用債的涉獵相當有限。一方面,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時間較短,而信用債的投資需要更復雜和專業的研究,境外機構尚需時間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國內信用債利差保護相對不足,與利率債相比性價比較低。同時,國內信用衍生品市場仍不成熟,通過衍生工具進行信用風險對沖的實現難度較大,加之配套的投資者保護和違約處置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多重因素共同制約了外資配置信用債的積極性。

受訪的業界專家普遍表示,展望後續,若想進一步提高債市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則積極修煉好“內功”仍是關鍵。

首先,需適應投資人需求的變化,建立全球評級序列等新的評級標準體系,提升信用評級區分度和信用風險預警能力;其次,需完善投資者保護和違約債券處置的法律和機制安排,推動債券發行落實各項投資者保護條款,提高債券發行和存續期內信息披露的質量,提升債券違約處置的效率和透明度;再者,應加快發展信用衍生品市場,更好發揮信用衍生工具在信用風險對沖、價格發現和違約保險方面的作用;最後,建議強化風險防範監測體系的建設,及時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平穩有序推進對外開放。

編輯:林鄭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