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年,总会想到油腻一词。他们大腹便便、头发稀疏、皮肤松弛、鼻毛外露,泡枸杞,带手串,世故圆滑,邋遢不堪。而油腻的核心,则是肥胖。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全没有,喝凉水都长肉的中年时代,让肥胖成为告别青春最后的挥手。而且,肥胖不仅有损中年人的形象,还危及他们的健康,动脉粥状硬化、冠状动脉堵塞、心脏病,都与肥胖息息相关。

因此,通常看来,肥胖这种体质全无是处。然而,在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专家大卫·班布里基眼中,并非如此。他认为,肥胖这种生理机能,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食物并不稳定,可能今天能逮到一头猛犸象,明天却只能打到一只野兔子,所以,在吃饭问题上,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于是,那些善于储存脂肪的人类,才更容易生存下来。

但是,为什么只有人到中年,才会逐渐发福呢?对于这一问题,在大卫班布里基的《中年的意义》里,则能够找到系统的解答。作为生殖生物学家,大卫班布里基认为,中年是人类数百万年演化的产物。中年发福,便源自于这演化当中。

一、中年,远古演化的遗存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十分短命。在我国,曾有专家论证,古人平均寿命约为30岁。在西方,也有人认为,中世纪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要在30岁以下。如果以40岁作为人类中年的起点,那么,这些古人从未进入过中年。假如人类从未有过中年,中年只是近年来人类平均寿命增长的产物,那么,也就不存在中年的演化了,或者说,人类中年的演化刚刚开始。

对此,大卫班布里基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些早夭的平均寿命,只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情形。而农业社会,对人类历史来说,只是一段刚刚开始的旅程。因为,农业出现大约1万年,人类起源要在数百万年之前。如果,按照200万年计算,那么农业社会之前,至少还有199万年的人类历史,占人类历史进程的99.5%。这99.5%的人类历史,才最能够决定人类的演化。

因此,判断人类起源以来的平均寿命,最有力的证据,不能文字记录下来的史料,而是深埋在大地之中的人类化石。通过对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我们会发现,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老年人的数量其实非常多。农业社会的出现,反而成为了降低人类寿命的元凶。

按说,农业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却为何会减少人类寿命呢?在大卫班布里基看来,至少存在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营养。进入农业社会,人类的食物不再丰富,只局限于自己种植的少数作物,因此,会造成营养失衡,人类不再强壮。另外,如果收成不好,也容易造成饥荒,形成饿殍遍野的惨状。还有,农业生产与狩猎采集相比,在付出同样的努力下,所收获的食物量很少。据估计,狩猎采集5小时,便可以获得一天所需的食物;而农业生产,则需要一整天。

第二个原因则是疾病。农业的聚居型社会,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而饲养牲畜,也会让人类与动物的接触时间增加,增加患病的可能。并且,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翻土也会将土壤中的病原菌带入空气,被自己吸收。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对于人类个体的寿命,存在一定威胁。但是,农业能够提供稳定食物来源,可以提高人口密度,这些优势,对于人类文明显然更为重要。为了整个种族的繁衍,个体寿命的减少,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不过,通过以上论证,我们还是能够得出确切的结论,那就是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寿命要长得多,远古部落中,既有白发老人,也有垂髫儿童,当然,也有着那些猥琐的油腻中年。所以,中年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绝非近代物质生活提高之后的反常现象。

而中年人,也必然会在人类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作用。

二、中年,认知能力的巅峰

当一个人进入中年,总会感觉精力不足,感觉迟钝,似乎进入了人生下坡路。确实,对于人类的感官来说,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在进入中年后,都有所衰退。在视觉上,会逐渐出现“老花眼”;在听觉上,会逐渐出现“老年性听损”;在嗅觉上,对于气味的反应也越来越差。除以上这些感觉之外,在思考速度上,中年人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然而,中年人的认知能力,并没有因为感官和思考速度的衰退进入末路,而是对思考方式进行了重组,形成了对世界认知的新方式。总体来说,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控制。中年人,往往最担心失去对事物的把控,同时,他们对于人生又拥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因此,基于以上两点,他们在选择目标时,会更加务实,更加灵活,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第二个特点是保守。中年人做事情,往往不是去争取更大的成绩,而是竭力于避免更大的错误。因此,在中年人的计划中,总要把问题、危机、困境摆在前面。而一件事情,如果解决了问题,战胜了危机,摆脱了困境,那么这件事情,也就实现了成功。

控制和保守,共同组成了中年人的思维方式,虽然失去了锋芒毕露的棱角,但却更加切合实际,因此,也就拥有了更多成功的机会。

另外,中年人在情绪把控上,也更为成熟,虽然他们也会受到情绪影响,但是与年轻人相比,反应已经平和了很多。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年人的一种迟钝,但在大卫班布里基看来,这更像是人类情绪和思想达到的一种平衡。

因此,在中年阶段,人类的认知能力并没有退化,相反,而是达到了巅峰。在《中年的意义》中,大卫班布里基认为,如果画一张认知能力与人类年龄的关系图,那么,这张图应该是一座低圆的小山丘,而这座山丘平坦宽广的顶峰,就是人类的中年。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所达到的便是认知的新高度。这一点,与大卫班布里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三、中年,文化传承的桥梁

人类,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很多动物生出来就能站立、觅食,具有生存的基本技能。人类的婴儿,却只会啼哭。而且,即使与灵长类动物相比,一只5岁的黑猩猩,已经能够独立生存,而人类5岁的孩子,还呵护在父母的臂弯之中。

然而,如此奇怪的人类,却战胜了所有物种,成为万物之灵,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其中原因,就在于人类的亲本投资,也就是把大量资源投资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懂得谋生本领,并且拥有创造能力,从而将人类文化代代传承,使人类社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亲本投资,其实广泛存在于动物界,只是人类的亲本投资更复杂、更严苛,持续时间也更长。

人类的这种亲本投资方式,其实也十分独特。因为,对于很多生物种族来说,亲本投资都隐藏在基因之中,让它们生下来就能够站立、觅食;而人类更多的亲本投资,却在基因之外,需要长时间的抚养与教育。因此,人类的亲本投资,主要包括两种东西:

第一种东西是食物。一个孩子,特别是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成年人的抚养,是很难长大成人的。但是,在狩猎采集社群,一对夫妻难以独立抚养子女。在对南美狩猎采集者的研究中发现,每对夫妻抚养孩子时,还需要1.4个成年人的帮助。而社群中的中年人,便起到了这种辅助作用。

第二种东西是信息。动物的技能,大多来自于基因;人类的技能,则来自于教育。所以,人类孩子最大的任务,并非生产,而是学习。长辈也通过孩子们的学习,将思想、技术、经验、价值观等所有信息传承下去。至于传承者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处于认知巅峰的中年人身上。

因此,一个人从童年到中年,都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任务。童年时代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青年时代的任务是狩猎采集、生育后代,中年时代的任务是教育辅助、传承文化。一个人进入中年,也便从以往狩猎采集的体力工作岗位,退居二线为从事教育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当然,中年人角色的转变,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当然也会担负狩猎采集任务,但任务重心却会逐渐转移到教育工作上。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人到中年,才会开始发福?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由于角色的转换。因为,随着角色转换,中年人觅食和取得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狩猎采集的主力,也不再担负生育繁殖任务,所以,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他们或者为了保证自身生存,或者为了把珍贵的食物留给后代,演化出一种节约型体格,对于食物的需求逐渐降低,并更善于将食物的能量,囤积为脂肪。

中年人的这种演化,能够保障远古时代狩猎采集社群的生存发展。然而,进入食物过剩的现代社会,却成为了导致他们日益肥胖的肇始之源。因此,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中年人的将军肚、水桶腰,绝不是一种油腻,而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所做出的一种自我牺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