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永剛 陳子堯 鄧淇月 文/圖/視頻

去往常德市桃源縣

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浯溪河村的路上

適逢天氣爽朗

連日的陰天終於等來了一片陽光

明晃晃的陽光灑在身上

讓人感覺暖洋洋的

拾級而上

一羣民房包圍之中

浯溪河紅軍烈士紀念碑佇立於此

安靜肅穆,讓人放緩了呼吸

當年的戰火紛飛,硝煙瀰漫

早已痕跡不在

除了這塊紅軍紀念碑提醒着人們

當年這塊土地上

英雄也曾熱血犧牲,奮勇殺敵

松柏蔥翠、疏闊地分立在紀念碑的兩旁

紀念碑右側下方是一間小學

原名是浯溪河小學

2018年9月

浯溪河小學正式更名爲浯溪河紅軍小學

據桃源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鄧毅明介紹,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爲吸引湘軍回師湘西,以減輕中央紅軍的壓力,11月25日,遠在湘西,由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接到了這樣一項任務,“主力應力求佔領沅陵,向常德、桃源方向派出得力的游擊隊積極活動”。

00:44

紅軍向桃源進軍時,紅二、六軍團接到“向沅水上游行動”的指示,是按原計劃行動,還是按中革軍委的電令行動?這是件兩難的事情, 紅二、六團內部商議不決,賀龍站了出來,說:“我看還是接着打吧!軍委離得遠,對這裏的情況沒有我們清楚。打了勝仗挨點子批評也合算。我看,怎麼對鬥爭有利,怎麼能把敵人多背點過來,就怎麼做!”(援引《賀龍傳》)就這樣,紅軍選擇了繼續向桃源進軍。

而就在紅軍進入桃源縣境之前,國民黨第十軍第三十四旅羅啓疆部奉命趕到常德、桃源一帶防守,企圖確保常德和桃源兩城不失,使紅軍不能進入湘中,威脅長沙。兩軍的對峙就此展開。

在軍事部署上,兩軍都找到了重要的軍事交通要地——浯溪河。浯溪河是沅江支流白洋河西岸的一個小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東達常德,西通沅陵,北連慈利、石門,南至桃源縣城,是重要的軍事交通要地。

羅啓疆搶先一步,率部搶佔浯溪河,並在周圍地界佈下重兵,將臨時指揮部設在浯溪河西邊的廟山上。浯溪河的局勢緊張了起來。而紅軍偵查小分隊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深入浯溪河敵軍陣地,摸清了敵人的佈防位置和火力點。

12月17日拂曉,賀龍親率4個團向浯溪河的敵人發起進攻,一舉拿下六鬥坪、界山灣與廟山,羅啓疆倉皇而逃。羅啓疆是軍校出身,在戰略上看不起紅軍,或許是這份輕敵,導致了羅啓疆部的潰敗。

紅軍乘勝追擊,一路進攻桃源縣城,一路直取陬市鎮、常德城,殲敵兩個團,擊潰一個團,佔領浯溪河、陬市、漆家河和桃源縣城。賀龍、蕭克領導的紅二、紅六軍團在桃源縣境內的浯溪河殲滅了敵軍羅啓疆獨立三十四旅大部。這就是著名的浯溪河戰鬥。

12月24日,紅軍完成戰略任務後,主動撤離桃源。

浯溪河戰鬥的勝利和紅軍攻佔桃源,拖住了湘敵、鄂敵、減輕了中央紅軍的壓力,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鬥志,擴大了紅軍的影響,使得紅軍的力量得以進一步壯大。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紅軍戰史上永遠閃耀着光輝。

“青山處處埋忠骨”

而此處的“青山”卻鮮爲人知

桃源縣是是一座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縣

桃源徐溶熙建立了湖南省西北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還有省立二女師早期的革命活動

紅軍長征途經桃源

熱市棠梨崗抗戰等等

革命先烈們前赴後繼的事蹟

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

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鍛造和培育了偉大的革命精神,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桃源縣以革命先烈爲榜樣,秉承革命遺志,傳承先烈精神,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打贏打好全縣脫貧攻堅的最後決戰,爲推進桃源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用經濟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告慰先烈英靈。

紅軍烈士紀念碑的背面

寫着賀龍將軍的一句話

“革命烈士的業績鼓舞着我們永遠前進。”

記者手記:

沿着鄉間公路一路前行,到達時我們都未曾發覺,走進纔看到“浯溪河戰役舊址”七個大字。我們走訪時發現,紅軍烈士紀念碑的周圍都是民房,肅靜之餘顯得有些落寞。關於這場戰役的介紹,能看到的只有一塊兩米多高的紀念碑。同行有人說道:“經常沿這條路回老家,卻從來沒發覺這裏就是戰役的舊址”。存在卻鮮爲人知,這就是浯溪河戰役舊址的現狀。

如果能對浯溪河戰役舊址科學謀劃,加以保護和開發,建立起戰役紀念館,通過更多史料的展示、物品的成列,就能讓我們更加了解和走近那段歷史。這是對革命先烈最好的緬懷。

責任編輯:姚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