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阿里巴巴暫緩上市影響,阿里市值一夜蒸發4000億,今日A股概念板塊跌超2%。A股打新螞蟻中籤者三日累計虧損或超三千萬人民幣,港股155萬股民1.3萬億的凍資僅四天或就將虧4.24億港元利息,而購買戰略配售基金者或將受到更大影響,1360萬基民600億要封閉18個月。

在即將上市的前夜,螞蟻集團(688688.SH、6888.HK)IPO計劃突然暫緩。

11月3日晚,上交所、螞蟻集團先後公告,螞蟻集團將暫緩在上交所科創板、港交所上市。

被緩上市的原因是: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及執行董事長、總經理被監管約談以及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事項,可能會使得螞蟻集團不符合相關發行上市條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截止美股3日收盤,阿里巴巴下跌8.13%,報285.57美元,市值蒸發約6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0億元。

4日港股開盤,阿里巴巴(09988.HK)大跌超過9%,截至發稿收窄至7%。

A股螞蟻金服概念指數大跌逾2%,多隻股票跌幅超過5%。

無論從哪個維度,螞蟻集團上市及暫緩上市,都將是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該公司此前估值創下A股最高,原本有望創下史上最大IPO記錄,打新凍結資金高達驚人的20萬億!

但暫緩上市計劃,螞蟻集團將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規模高達20萬億的打新資金如何退回,一些基金公司已發行螞蟻相關上市基金如何處置。

01

中籤者怎麼辦?A股投資者打新螞蟻集團累計虧損或超三千萬人民幣

A股方面,11月2日,螞蟻集團公告網下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籤結果。涉及散戶投資人的部分,聯席主承銷商已按本次發行價格向網上投資者超額配售250,605,500股,佔A股初始發行股份數量的15.00%。網上投資者初步有效申購倍數爲872.31倍,高於100倍,發行人和聯席主承銷商決定啓動回撥機制,將33,414,500股股票由網下回撥至網上。

此前不少網友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大量的中籤信息,同時有網友戲稱“好不容易成爲馬雲公司的股東,結果又泡湯了!”還有網友說,“中籤的我現在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怎麼辦?”

據紅星新聞,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螞蟻集團推遲上市,市場對此毫無預期。從技術角度講,打新中籤者不用擔心,系統會自動退回申購款。同時,螞蟻集團上市只是“暫緩”,只要按監管要求認真整改,應該還有機會重啓上市。

螞蟻集團在A股募資額達到1149.45億元,打新至今凍結資金三天,按10年期國債收益率3.2%算,A股打新螞蟻集團投資者累計損失利息收入3023.2萬人民幣。

港股方面,港股推遲上市,155萬股民1.3萬億的凍資將使股民虧損嚴重,除此之外,打新投資者使用融資申購的還要每人單獨收取50港元。香港孖展利息和入場費一般是不退的。

4日早上,螞蟻集團在港交所公告,暫緩H股上市及退回香港公開發售的申請股款。香港公開發售的申請股款(連同1.0%經紀佣金,0.0027%香港證監會交易徵費以及0.005%香港聯交所交易費)將不計利息分兩批退回。

不過今日有多家券商表示減少或免除打新成本。

昨日有媒體統計,1.3萬億如果全部是融資認購,按輝立證券2.98%的孖展利息計算,本次155萬股民僅四天就將虧4.24億港元利息,認購一手虧損1.3元的利息。

02

基民怎麼辦?1360萬基民600億要封閉18個月

相對於直接打新的股民,此次螞蟻暫緩上市,受更大影響的或是購買螞蟻戰略配售基金的基民們。

所謂戰略配售基金,是指這些基金將可以優先認購擬上市公司的股票。此次參與螞蟻戰略配售的基金分別是華夏、易方達、鵬華、匯添富、中歐推出的5只創新未來18個月封閉運作混合型投資基金。

11月4日,針對上市暫緩一事,支付寶客服稱,基金中原計劃參與戰略投資於螞蟻集團上市的部分也相應暫緩,但基金運作不受影響。

據悉,這5只基金總募集資金600億元,全部採用18個月的封閉運作期(封閉期內無法交易),每隻基金最高可認購10%螞蟻股票。

5只基金當初在銷售時可謂盛況空前——根據基金公告,5只基金有效認購戶數將近1360萬戶,其中華夏基金則以314萬戶的數字刷新了首次募集有效戶數記錄。

不僅認購人數衆多,這些基金完成募集的速度也十分驚人。據悉,易方達基金在9月25日發售當日便“日光”,於9月29日率先成立。

鵬華基金也僅用了兩天時間完成募集,於9月30日成立;中歐基金則用了五天完成募集,10月9日成立,剩餘兩隻基金均於10月14日發佈了合同生效公告。

5只基金的銷售渠道除了基金公司的線上直銷系統,代銷渠道僅支付寶一家。有媒體統計,基金開售沒多久,支付寶參與人數就超過了800萬人次。

9月25日零點剛過,支付寶就出現了“重磅首發參與螞蟻上市”頁面,打出“今日開售”的字樣,相比直接打新的高門檻,這5只基金最低1元起購。不僅如此,淘寶直播也同步售賣這些基金。

部分內容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時代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