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凡 編輯 | 楊布丁

出品 | 棱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2020年10月29日,法國奢侈品集團 LVMH(路威酩軒)發佈公告,稱和美國珠寶品牌蒂凡尼就收購協議達成價格調整。新收購價格從一年前合約中籤訂的135美元每股,降至131.5美元每股,相當於打了97折,總收購價格從162億美元,降價4.3億美元到157.7億美元。

現年71歲的全球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路威酩軒)的董事長、CEO貝爾納·阿爾諾因爲廣泛的併購交易和快準狠的交易風格,被人送外號“捕獵者”。降價4.3億美元對身家1147億美元的阿爾諾家族來說,似乎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善於利用風險保護條款、秉承着“錢多不傻”的傳統,或許纔是這位歐洲首富聚財的特質。

首富看上美國百年老店

路威酩軒對蒂凡尼的收購,曾被視爲雙贏的選擇。

2019年10月收到收購要約之前,蒂凡尼正在經歷痛苦轉型。曾經經歷十個季度同店銷售下跌或持平之後,蒂凡尼在新CEO Alessandro Bogliolo的帶領下,努力擺脫“奶奶輩”婚戒的形象,通過拉攏千禧一代,拓展新興市場破局,但公司的業績起伏不定。

三大奢侈品巨頭之一的路威酩軒看到蒂凡尼被改造的潛力,計劃提高後者的品牌價值,擴展產品品類和改善零售網絡。這是一條在改造升級寶格麗的過程中被驗證的路徑。

2011年收購寶格麗後,路威酩軒通過強調寶格麗的“羅馬基因”,重新包裝品牌形象,提升高端產品線。2019年,阿爾諾曾在採訪中表示,經過“升級”後,寶格麗的銷售額自2011年以來提升了一倍,利潤增長五倍。

喫下蒂凡尼對路威酩軒來說,也可補充弱項。珠寶和腕錶品類在路威酩軒內部佔比僅有8.5%,但卻成爲銷量增長最快的板塊之一。蒂凡尼的加入,將讓路威酩軒的市場佔有率增大一倍,也可與歷峯集團旗下的卡地亞爭搶地盤。

《棱鏡》查閱蒂凡尼向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交的文件顯示,路威酩軒對蒂凡尼”充滿熱情”,曾在1天之內三次提高報價,並堅持稱,法務團隊經過盡調認爲兩家公司合併並無反壟斷風險。在路威酩軒第五次提高報價之後,蒂凡尼同意了收購要約。

2019年11月,雙方共同宣佈以162 億美元達成併購協議,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這是路威酩軒自成立以來最大一筆收購,也創下奢侈品行業的收購交易新紀錄。

“疫情雙刃劍”下,邊撕邊談

但煮熟的鴨子張開了翅膀。

2020年9月,在併購協議迎來最終期限之際,路威酩軒聲稱交易無法繼續,因爲收到了來自法國政府信函,要求將收購蒂凡尼的時間推遲至明年1月6日,以應對美國政府威脅對法國商品徵收關稅。

蒂凡尼隨後反擊稱,路威酩軒從未出示過原信函,況且因爲關稅取消收購,並無法律依據。蒂凡尼在9月向美國特拉華州法院提交訴訟,要求強制執行合約義務。

《棱鏡》查閱到的蒂凡尼的訴訟文件顯示,在蒂凡尼的表述中,路威酩軒佔盡併購案和疫情的便宜。蒂凡尼稱,首先,今年2月,路威酩軒成功獲得一筆100億美元的併購融資款——以負利率的方式借得大量現金。其後3月,蒂凡尼因爲疫情影響股價暴跌之際,路威酩軒一度要求免除“停止條款(standstill)”以便以更低的價格,從公開市場吸入蒂凡尼的股票。

蒂凡尼還表示,今年6月,蒂凡尼CEO和路威酩軒董事經理之間的非正式溝通被切斷,隨後路威酩軒向媒體透露,董事會認爲應該重新考慮併購。蒂凡尼以此來指稱,路威酩軒在9月份擡出法國政府,不過是逼迫降價的藉口,並稱這是一種“霸凌”行爲。

在陷入解約糾紛後,路威酩軒援引併購合約中的重大不利變化事件(MAE)條款,指責蒂凡尼在美國疫情中經營不善,理由是蒂凡尼曾經在各州宣佈居家令之前提前關閉門店。

但蒂凡尼隨後拿出路威酩軒地產經理3月17日發給門店的關店通知,指出“路威酩軒根本沒有提到的是,它們在美國關店的時間點和蒂凡尼相同,大概也是出於對員工和客戶健康的考量吧”。

蒂凡尼出示的路威酩軒內部信顯示,地產經理在3月17日通知所有美國和加拿大門店關閉,以證明指責蒂凡尼提前關店的理由不成立。

解約風波的背後,是奢侈品行業在疫情中跌宕起伏。

疫情給阿爾諾帶來的衝擊是雙向的。一方面,疫情讓奢飾行業遭遇門店關停,生產設施停擺,國際旅遊大幅阻斷的三重衝擊。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內,路威酩軒營收同比下跌近30%,淨利潤同比暴跌84%至5.22億歐元。

但另一方面,當行業整體遭遇資產價格下跌之際,也讓他有機會以更便宜的價格掃貨。

阿爾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多名和阿爾諾曾經共事的時尚人士均表示,阿爾諾是個表達直接的人,不會拐彎抹角,甚至可用“無情”形容。

“解約風波”最終將蒂凡尼拉回談判桌,並接受了更低的收購價格。

後疫情時代的中國市場潛力

但大費周章的結果是節省了4億美元,也讓外界疑惑是否值得。

雙方的妥協背後,是對訴訟成本、疫情前景和奢侈品行業機會的重新評估。

一來,蒂凡尼在美國特拉華法院提交訴訟要求強制執行去年11月的併購協議。一旦進入訴訟拉鋸戰,對兩家公司均是不小的財務負擔。

二來,路威酩軒想援引重大不利變化條款(MAE)“全身而退”,但結果難料。在司法判例上,允許買方利用該條款從交易撤出的情況較少。這一條款更多被應用爲買家在標的資產出現變化後的談判籌碼。蒂凡尼在訴訟中稱,疫情影響整體行業,而並非針對蒂凡尼一家公司,不足以構成重大不利事件。蒂凡尼同時透露,在經歷了短暫負面影響後,公司業務已經復甦,今年第二季度的實際銷量比預期增長了40%。

三來,如果阿爾諾撤出,蒂凡尼不排除繼續尋找買家。一旦被歷峯等競爭對手收入囊中,反成大患。

況且走過疫情最初的恐慌期,奢侈品牌後續增長路徑日漸清晰——掘金中國和發展電商。在這一目標上,蒂凡尼和路威酩軒在地產和市場營銷方面可產生協同。

阿爾諾是最早看好中國市場的奢侈品大佬之一。1992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北京的王府半島酒店開設中國大陸首家專賣店。阿爾諾曾經對媒體回憶稱,當時中國滿大街都是自行車,很少有汽車。“我們是第一個,而最終這裏會變成我們的市場。”

未來潛力可能更大。諮詢公司BCG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全球奢侈品貢獻率達到三分之一,這一比例在2025年有望達到40%。自2015年進口稅制得到調整以及國際品牌爲打擊代購灰色市場,主動縮小不同市場價差的雙重影響下,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正在迴流。

基於這一現象,蒂凡尼的CEO Alessandro Bogliolo近兩年早已強調加速投資中國。在公司業績遭遇全球疫情打擊之際,中國市場也因爲抗疫成果最快實現復甦。蒂凡尼的二季度財報顯示,中國市場零售額增長約90%,電商銷售額大漲123%,現已成爲其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

在蒂凡尼併購重新調整價格之際,阿爾諾的個人淨資產也重新回到1100億美元以上,位居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二。受到疫情重創的影響,他淨資產曾在年中一度縮水超300億美元(約20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前十的首富中損失最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