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動漫,人們首先會想到日本。

別說芥川龍之介宮崎駿的作品,就說高橋陽一的《足球小將》,也是家喻戶曉。

當年日本還有一部動漫,叫《魔神壇鬥士》,是鎧甲系列的祖師爺,糅合了日本戰國文化與中國的儒家文化。

仁義禮智信屬於公義,所以五位魔神壇鬥士是正義的一方;忠孝悌忍屬於私德,四位魔王就屬於黑暗的陣營。

劇中,火焰神真田遼、水神毛利伸、天神羽柴當麻、光輝神伊達徵士等主要角色,兵器各不相同。

熟悉日本戰國曆史,就知道他們與真田幸村、毛利元就、羽柴秀吉、伊達政宗有關係。

在他們穿上盔甲準備戰鬥的時候,會喊:“xx神,武裝起來”;發動大招的時候,會說一句:“超彈動·xx斬”。

如今看來,雖然那時候的《魔神壇鬥士》畫面沒有如今清晰,卻依舊不影響它成爲經典,成爲一代人的回憶。

讓我們深思的是,日本可以把儒家文化巧妙運用到動漫之中,並且與自己本國戰國文化完美契合。

我們中國的歷史那麼悠久,更何況儒家文化本就是我們的,難道我們就做不出這種類似的動漫?

01

靠“打戲”吸引觀衆的國產動漫神作

《魔神壇鬥士》之所以成功,是抓住了動漫的受衆以年輕人居多,吸引年輕人的東西,文化內涵是其次,那種熱血澎湃的“感覺”纔是首要。

霹靂布袋戲的成功就是源於此,這也值得被其他國產動漫所借鑑。

今年4月24日,改編自米二同名漫畫,由企鵝影視、騰訊動漫聯合出品,騰訊視頻獨播的《一人之下3》,終於在千呼萬喚中與廣大粉絲見面。

令衆多粉絲感到十分驚訝的是,《一人之下3》不僅延續了前季動畫製作的高水平,還史無前例地加入了一場動作酣暢淋漓、時長達8分鐘的精彩打戲,讓不少粉絲和動畫觀衆大呼過癮。

“國產動畫能打得這麼爽,真的是太驚人了!”粉絲們紛紛說道。

這出打戲中,對手二人自然有中國武俠中的“內功”較量,表現在屏幕上,就是光波互懟,隨便一出手,就是塵土飛揚。

但近身肉搏,也是拳拳到肉,招式變化繁複,看似電光火石,二人其實已經過了好多招。

爲表現主角的武藝高超,在拳掌即將觸碰到對方的時候,以慢鏡頭的形式讓我們看到主角在千鈞一髮之際的閃避。

這一出打戲就讓我們感覺到,明明是特效加成,卻又如此真實。

原來,此次負責《一人之下3》第2集8分鐘打戲的武術導演,是曾將詠春、太極、八卦掌等中國功夫元素帶進《博人傳》動畫,被網友稱爲“《火影忍者》中國製作第一人”的黃成希

這種2D動畫想要做出如此高水準的打戲,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精力來悉心打磨,是必不可少的。

舉個特別直觀的例子,黃成希此前在執導《博人傳》第65話時,鏡頭數達到了510個,作畫張數直接到了18000張,僅在數據上就已經達到了通常2-3倍的水平,製作難度之高可見一斑。

之所以《一人之下3》要花費大量精力物力做這場打戲,主要還是因爲《一人之下》整個IP,從內容到運營始終都在不斷強調“真實感”所致。

早在立項初期,《一人之下3》就已經提出希望用一場精彩的打戲,用動畫的方式展現中華武術的魅力,體現酣暢淋漓爽快感的觀感需求。

然而問題在於,原作漫畫裏其實並沒有用太多筆墨去描繪這場戰鬥,動畫版只能利用動作推演+原創的方式進行呈現。

於是,動畫製作團隊耗費了大量的心思去豐富這場打戲的細節,不僅研究了大量中國武術的拳法動作,還仔細研究了各類武打影視作品的鏡頭取景、人物動態,力求將這段打戲做到極致。

看來,這背後是中國動漫人辛苦付出的汗水,方能有如今的成果。

02

《一人之下》不僅有打戲

當然,《一人之下3》的亮點並不僅僅侷限於此。

對於動漫來說,文化內涵是其次,但是文化的作用卻是隱蔽而又持久的。

霹靂布袋戲就是由於劇情方面的不盡如人意,哪怕再精彩的武戲,也傷了不少老粉絲的心。

《一人之下》則沒有這麼不堪。

從片頭曲就開始散發它的鬼畜之力,“正月裏採花無喲花采,二月間採花花喲正開,三月裏桃花紅喲似海,四月間葡萄架喲上開……”。

這首《無涯》,正是創作團隊對山歌《採花》重新編曲和打磨而成,最終實現了“傳統”與“流行”的融合。這魔性的音樂與中二的劇情,搭配的那叫一個“珠聯璧合”!

由於故事發生的舞臺設定有着濃濃的“京味”,所以《一人之下3》製作團隊也特別注重引入和重現大量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動畫導演曾多次帶領製作團隊來到北京實景取材,大到各種標誌性的景點或建築物,小到普通商販、食物的種種細節,都在保證風格統一的前提下融入到了動畫製作的過程中,以最大限度保證作品成功營造出“真實感”。

片中“帥氣”+“多金”的富二代——王也,身上就帶着濃郁的京味:“張楚嵐,你個孫賊!”

而且,《一人之下》對於人性也做了不少的探討。

《一人之下》的正反兩派:全性與天師道,黑白並不截然兩分。

反派全性組織中,也有重義守諾的君子,比如呂良;也有敢於擔當的義士,比如全性臨時教主龔慶,明知不敵,卻還是應戰絕頂張天師,這份坦然赴死,實在令人無法不欽佩。

而所謂正派中人卻也不乏敗類,比如“十佬”中的王藹、陳金魁,行事狠辣、不擇手段,完全沒有正派長者的風範。

《一人之下》似乎在說:站隊並不重要,這個世界並不是全然的黑白兩分。站隊與出身,並不決定你成爲怎樣的人!因爲,人是複雜的!

這世界,到處是充滿了有優點的“壞人”和有缺點的“好人”。

而這也恰好是中國道家思想“陰陽”的體現,沒有什麼絕對,只有相對!

這還不算,道家文化甚至充斥着整部影片。

比如,所謂超能力者的力量之源,就是道家的氣(炁)!而身爲主角的張楚嵐,身上正隱藏着最強的能力——炁[qì]體源流

再比如異人的超能力,就大量借鑑了道家的功法:張楚嵐的金光咒是道家八大咒之一,雷法則是道家的無上正法,王也的風后奇門、諸葛青的武侯奇門、蕭霄的擤[xǐng]氣(參照哼哈二將的術法),也都是道家的術法。

此外,《一人之下》劇集的名稱,也幾乎都是出自道家真言,比如:

第1集的“諦聽吾言,神欽鬼伏”出自全真教的《勸世》。

片中道家的思想,卻絕不是影片的點綴那麼簡單,它還負責串聯和推動着整個劇情。

在第二季的羅天大醮中,天命小道士王也爲了勸張楚嵐不要執着過去,就說了一段《清靜經》。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王也,似乎總是一副沒幹勁的樣子,不爭不搶、順其自然,盡顯道家的清靜無爲。

03

中國動漫的崛起之路

正是由於《一人之下》將文化與打戲融入了劇情中,製作團隊的辛苦付出纔有了回報,豆瓣評分達到了8.8分

以武戲吸引人,以劇情留住人,是《一人之下》摸索到的路徑。

霹靂布袋戲也在努力調整,編劇羅陵迴歸,將素還真的師弟談無慾捧作近幾部的男一號,可以說也是一種“撥亂反正,迴歸初心。”

無論是《一人之下》的成功,還是霹靂布袋戲的彎路,都是爲中國動漫的崛起在做有意義的嘗試。

日本之前已經與霹靂合作了《東籬劍遊紀》,這次的《一人之下》之前也有日本動畫公司的參與。

讓動漫強國主動合作,說明了中國動漫未來可期。

另外,近日又傳出了國漫《一人之下》要拍攝真人電影版的消息,在期待的同時,也有點擔心,希望電影製作方認真製作,別毀了這部良心動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