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五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終於正式發佈了。

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要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以融合創新爲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正式文件變化較多,值得仔細研究和分析。”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表示,從《規劃》的整體內容來看,政府管理部門將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扮演好指導和監管者角色上,務實行業目標,強化基礎體系的協同、自主和圖強。

以定性描述提綱挈領 減少量化目標

作爲我國中長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核心指導方針,《規劃》提出的目標願景至關重要,在與徵求意見稿進行比較後發現,《規劃》在願景指標方面進行了多處改動。

首先是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願景”方面,《規劃》提出了兩個重要指標,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以及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在徵求意見稿中,我國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的銷量比例定爲25%,如今更新爲20%顯得更加穩健,尤其是在去年7月後,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處於低迷期,因此未來的目標考慮就更需要相對穩健。”在崔東樹看來,20%的目標肯定能實現,至於25%的目標,也是有希望的。

至於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千瓦時/百公里,這也比徵求意見稿中的11千瓦時/百公里放寬了要求,崔東樹認爲這是基於鼓勵高端新能源發展的考慮,給予了產業更多發展空間。事實上,此前徵求意見稿發佈後,就有車企指出將能耗作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指標並不合適,原因在於一方面,電能作爲可再生資源,不宜與油耗進行簡單類比,另一方面,設置電耗目標有可能會束縛智能化和網聯化的發展,畢竟未來智能化元器件的耗電量也不容小覷。

除了兩大指標的調整以外,《規劃》還刪除了此前提出的“2025年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降至2.0升/百公里”和“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30%”的指標要求。對此,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解讀道,近三年國內PHEV實際狀態的平均油耗均保持在5L/100km以上,加上LWTC工況切換,讓PHEV油耗下降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此前徵求意見稿對智能網聯汽車提出市場佔比的目標,則由於L1和L2也屬於智能網聯汽車,導致了目標實現主體並不明確的問題。可以說,《規劃》將這些量化指標刪除,更加符合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客觀情況,也避免了政策對產業技術發展的更多幹預。

直擊產業痛點 區分應用場景

此前公開的《規劃》部分內容重點強調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但由於披露信息不全,只談到了“加快形成快充爲主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不免讓業內人士對《規劃》產生了一些誤解。但從此次公佈的《規劃》全文來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佈局理念比較符合實際,且與前不久公佈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大文件都從不同場景出發,對充電設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規劃》提出,應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爲主、應急快充爲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爲主、慢充爲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技術和認證部主任劉鍇曾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居住地和工作地等駐留時間較長的地方,從電池安全、衰減、停車費用和充電費用的角度來看,應該以交流慢充樁爲主;而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快充網絡的建設,這對於擴大私家車輛出行範圍,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接受程度有重要促進作用,因此,在高速公路、城鄉公共充電場站的充電場景中應以快充爲主,但充電功率應結合車輛的實際應用需求設置,不要盲目貪多求快。

此外,《規劃》還提到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另外兩大痛點——電池回收和安全,尤其增加了“加快推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立法”和“加強氫燃料安全研究,強化全鏈條安全監管”等內容,這些都將爲下一步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指明方向、釐清思路。

確定“新三化” 強調國際化

在《規劃》中,還有兩點內容值得關注,首先是行業一直以來都談論的“新四化”在此次文件中首次明確被定義爲“新三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

據中汽數據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汽車“共享化”概念被提出,雖然一直在業內流傳較廣,但《規劃》此前並無相關國家政策明確提出汽車產業“四化”文字上的表述,相較其他“三化”,共享化主要是由互聯網信息技術催生的衍生消費模式,內涵是汽車消費方式的變革,並非汽車產品和技術的發展方向,且《規劃》已經將分時租賃、出租/網約車等汽車共享出行模式列入了公共領域的電動化,將其剔除合情合理。

其次則是再度強調了“國際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規劃》在第七章“深化開放合作”中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擴大開放和交流合作,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等,另一方面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引導企業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推動產業合作由生產製造環節向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等全鏈條延伸。崔東樹認爲,汽車的產業強國要體現在國際競爭力上,只有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才能更好地以我爲主、通過開放提升產業能力和水平,並藉此契機走出去,助力打造更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規劃》將爲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黃利斌在前不久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將以《規劃》發展爲契機,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以融合創新爲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技術能力,構建新興產業生態,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文:施芸芸 編輯/版式:蒙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