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契、印花稅票、非稅收入票據、商業零售專用發票、牲畜交易稅完稅證……一張張發黃、破碎的票據被當成寶貝,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玻璃櫃中。

嘉禾博物館大門

如果不註明地點,你一定會以爲自己在某個稅務局的稅收歷史陳列館中。然而並不是,這個堆滿老物件的屋子坐落於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是53歲的農民王積稼憑一己之力在自家建成的私人博物館,名曰嘉禾博物館。

因稅結緣 農民開啓博物夢

說起開辦博物館的起源,與稅有很大的關聯。上高中時,王積稼偶然在家裏的箱底發現一捆年代久遠的紙張,原來是祖上留下的地契等票據,他由此迷上了老物件。高考失利後,他在家耕讀、勞作、讀書之餘不斷撿漏尋寶,30年的積累,他家成了一箇舊物“寶庫”,於是他決定在家建博物館。

“稅收是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稅收票證記錄着稅收的發展歷史,承載着厚重的稅收文化內涵,保護好、收藏好它們具有重要意義。”王積稼說。

王積稼展示民國時期的地契

莊浪縣永寧鎮的金久強是他的藏友,他們經常一起交流收藏心得。聽說王積稼要建博物館,金久強便將自己收藏的10份清代地契無償送給王積稼,支持他建館。

“從2000年開始,我在藏友處購買了大量的地契和印花稅票,稅票時間從康熙四十八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印花稅這塊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軸,很有收藏價值。”王積稼說。

王積稼的侄子一直做牲畜交易生意,在一次搬家時翻出了很多牲畜交易的完稅憑證,便送給了叔叔。王積稼如獲至寶,進行整理後襬放在玻璃櫃中。這些牲畜交易稅完稅憑證完整地展現了“牲畜交易稅”這一稅種自1982年施行到1994年取消的稅收發展脈絡。

在嘉禾博物館的農業稅票展櫃裏,收藏了人民公社時期至2005年的農業稅票及收據,不時引來參觀羣衆的熱烈討論。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億萬農民徹底告別兩千六百多年田賦的歷史鉅變,更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黨和國家惠農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溫暖記憶。

30餘年的收藏曆程,在王積稼的稅收展櫃中,收藏了關於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印花稅、農業稅、屠宰稅、市場交易稅等稅種實物票證近千份,時間從清代至今,其票證之多、範圍之廣、內容之豐富在民間收藏行列中實屬罕見。

莊浪縣稅務局退休老幹部張振中在參觀後說:“漫步於嘉禾博物館,不僅讓我找回了鄉愁,還回憶起了年輕時一幕幕徵稅的場景。小小的稅票是鮮活的歷史印證,儘管地契、農業稅票和糧油票等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他們在展覽中可以讓人瞭解歷史、熟悉稅收,很有教育意義。”

稅收助力 草根搖身成名人

“收藏是個燒錢的愛好。”王積稼說,“從1989年開始搞收藏至今30餘年,我大略估算了下,花費近百萬元。”

王積稼先後開過書店、畫廊,但都沒掙下多少錢,直到近年來,他開辦了莊浪縣吉佳文化藝術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生意相對穩定了些。

王積稼給莊浪縣稅務幹部講解稅收票證收藏史

“近年來,稅務部門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對於我們小微企業來說真是重大利好。尤其是自2019年以來,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直接減免3萬餘元。今年受疫情影響,公司經營一度停滯,莊浪縣稅務局幹部在‘稅企微信羣’及時推送優惠政策,開通網上直播雲課堂,‘非接觸式’指導開票申報及時享受國家疫情期間的優惠政策,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減免各類稅費1.8萬元,稅負少了,手裏的錢寬鬆了,更加堅定了我走下去的信心。”

嘉禾博物館自2019年9月26日開館以來,共接待1.6萬餘名參觀者,有幹部、職工、農民,還有文化工作者,這間留住“鄉愁”的博物館獲得了參觀者的一致讚許,被莊浪縣評爲“最美庭院”。網上更是一片讚譽,光明網、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移動網、《經濟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競相報道,王積稼已然成了莊浪縣的名人,他的嘉禾博物館也成了莊浪縣旅遊的網紅“打卡地”。

展櫃一角:上世紀80年代的牲畜交易稅票

“嘉禾博物館不僅收藏了大量的民俗文物,還有豐富的稅收歷史票據,填補了莊浪稅收歷史資料的大量空白,作爲一名稅收工作者,王積稼對稅收文化的執着和熱愛讓人敬佩。”莊浪縣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於靈科說。

來源:甘肅稅務

編輯:張婧 審覈:李亞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