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理財已經不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階段,而是如何理財才能風險低、收益高?更重要的是如何防範各種理財騙局。

朋友說,現在有一種新型投資理財,你如果投3000元,每週返利600元;如果投20000元,每週返4000元;在收回本錢後可以持續分紅。全程在互聯網平臺操作。朋友想問,這種理財投資方式到底是新型傳銷,還是旁氏騙局?如果投入了,是否可以保本?怎麼防止上當受騙?有沒有可行性?

首先要明確一點,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以前有保本理財產品,現在如果再宣傳理財保本肯定是騙局

以前很多人願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曾經是老百姓最喜歡的理財產品之一,其根本的原因在於風險程度低,特別是那些保本保息理財更是如此。由於理財保本甚至保息,導致一些人閉着眼睛購買理財產品。

但是理財產品在資產新規發佈以後發生了變化,資管新規要在2020年全面實施,整個理財產品市場面臨巨大的變革,保本保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將徹底成爲歷史,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再保本,都是有風險的。這對理財投資是一個大的考驗,銀行的理財產品將全部轉爲淨值型理財產品,這對於那些已經習慣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百姓來說面臨巨大的考驗,要面臨如何購買淨值型理財產品、如何看懂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市值表述,包括如何主動適應“定期理財產品”在持有期間會出現虧損的情況。

現實中也確實出現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情況,先是招銀理財的一款風險等級R2、名爲“代銷季季開1號”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爲-4.42%,從而拉開了銀行理財產品虧損連連的序幕,在20天的時間內出現近400只銀行理財產品浮虧,這就已經顛覆了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認知的底線,到底是顛覆銀行理財產品形象還是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突破性選擇?這是一個難題。

在這種大形勢下,那些仍然對外宣稱保本的理財產品肯定是非常危險的和不靠譜的。

其次是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看,如果過高的收益率一定需要警惕。如此240%年化收益率一定是“殺豬盤”

從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情況看,理財市場已經進入跌跌不休的狀態。以前大家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都是以年化5%來計算,去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直在下降,今年3月份以來銀行理財收益更是“跌跌不休”,不僅已經跌破傳統的收益底4%,破4之後仍然不斷下行。

而上面所說的投資理財方式,卻是投3000元,每週返利600元,週迴報率20%,年度收益率達到了240%;如果投20000元,每週返4000元,週迴報率仍然達到了20%,年度回報率達到240%;更重要的是在收回本錢後仍然可以持續分紅。這就已經不是傳銷或者龐氏騙局了,而是明明白白的“殺豬盤”了。

試想一下,是什麼樣的投資項目即使是暴利行業的房地產行業,融資成本也僅僅在年化10—15%,如此240%的投資回報率,你還相信會給你返還或者持續分紅嗎?這一定是赤裸裸的搶劫啊。

其三,如何防止購買理財產品的陷阱?特別是在疫情以後線上理財活躍和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理財防止詐騙陷阱?

疫情催生的“無接觸”金融服務推動了線上理財的服務趨勢,這種趨勢體現爲兩種形態,兩種不同的形態對於購買線上理財服務者來說,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從銀行理財產品的線上方式看,第一種銀行線上理財的趨勢是銀行自身的網絡化理財金融服務,是銀行網上銀行服務的延伸;第二種銀行線上理財的趨勢是銀行藉助於互聯網公司的網絡化理財金融服務,從而在網絡上實現了銀行理財服務的延伸。其他互聯網理財機構也強化了線上理財的服務。

如何防止購買理財產品的陷阱?特別是在疫情以後線上理財活躍和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理財防止詐騙陷阱?

一是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到底是誰家的理財產品?選擇正規的理財機構這一點特別關鍵。

無論是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還是在互聯網理財平臺購買理財產品,都一定要搞清楚你購買的理財產品到底誰的?在線上購買理財產品時,購買誰家的理財產品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理財產品到底是誰家發行的,因爲這家發行主體纔會對你購買的理財產品負責。在選擇購買理財產品時,選擇正規的理財機構產品是防範詐騙的第一步。

二是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內部員工理財產品”,更不要相信所謂的內部投資、內部消息和熟人推薦。切記,所有的內部理財投資產品的都是騙子,熟人推薦的理財產品是需要警惕的。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大衆投資理財的時代,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公開發行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消息、內部理財,千萬不要相信所謂的內部投資、內部消息、內部產品甚至銀行行長推薦,靠關係走後門的時代不是投資理財的時代特徵。很多理財陷阱都是通過熟人、朋友推薦而上當的。

三是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要直接進入理財產品的發行人賬戶,千萬不要進入個人賬戶或者第三方賬戶。切記,千萬不要讓內部員工代買理財產品,以防範購買了“假理財”產品。

虛假理財財產品、以理財產品進行詐騙的行爲,大都不是金融機構發行的真正的理財產品,甚至根本不是理財產品,僅僅是詐騙分子進行詐騙的道具,一定要注意兩點:一點是千萬不要讓所謂的內部員工代購買,不要通過所謂的內部工作人員代購買。二是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一定要進入理財產品發行機構的銀行賬戶上,而不是個人賬戶或者第三方銀行賬戶,如果沒有直接進入理財產品發行方的銀行賬戶,這個理財產品一定是假的。

四是千萬不要貪圖理財產品投資的高息,利息過高的理財產品有可能是理財陷阱。記住:只要是高息基本上是陷阱和詐騙

所有的理財詐騙陷阱中都離不開最重要的一點:即高息誘惑。如果沒有高息就不存在詐騙。在所有的理財詐騙案件中,幾乎沒有例外都是給予高息承諾以誘惑投資。上面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詐騙陷阱,年化240%的高息已經超出了常識想象的投資盈利空間,即使民間借貸的利息率也僅僅在30%,現在最高也就是15.4%。曾經有專家說過,超過8%的收益率幾乎就是理財詐騙。(麒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