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网购,套路多多,一定要警惕大数据“杀熟”!

乔志峰

今年从11月1日就开始“双11”网购节,让不少消费者准备清空购物车,买个痛快。但是买买买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大数据“杀熟”。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11月4日央视网)

大数据“杀熟”,之前旅游领域较为常见。一些线上旅游平台会对新老顾客采用差异化定价,老顾客订机票、订酒店,经常要比新顾客价格高不少。而如果你浏览过五星级酒店,则系统推荐给你的,往往都是高价酒店。

原来,在消费品领域也存在利用大数据“杀熟”这样的“先进经验”。而我个人,还在某订餐平台同样发现了疑似“杀熟”的现象。很显然,这不是单个平台或某个行业的特有做法,而是较为普遍的、跨平台存在的通病。

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利用网络购物、消费,相对于实体店,价格更加公开透明,更方便货比三家。一开始,或许确实如此。但随着技术(比如大数据)的进步和应用,部分行业和平台就动起了歪心思,利用信息和数据的不对称,来算计坑害消费者。

看来,很多网民推崇的“多上网、上少当”的名言也并非处处适用,特别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时候,更需要多长个心眼,以免一不小心被忽悠了。在商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的大环境里,网络也很难成为一方净土。

由此,也让我们再次对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产生了新的担忧。曾几何时,有一句名言: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如今,情况早就改变了。有了大数据,你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包括你的个人信息、购物习惯、经济能力和消费水平等等,都不再是个人隐私,而是可以被平台轻易掌握,进而用来给消费者挖坑、设陷阱。

大数据“杀熟”,有违基本的商业伦理。传统商业社会里,商家为了留住老顾客、吸引回头客,经常对老顾客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这种优惠,即便不是直接降价,也可以通过优惠券、积分、折扣等方式来体现。商家都知道,留住一个老顾客、促使其重新消费,比开发一个新客户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得多。怎么到了互联网社会,有些商家却要利用信息优势算计老顾客呢?一旦败露,老顾客会拂袖而去,新顾客也不敢上门,最终损害的是谁的切身利益?

大数据“杀熟”,也属于违法行为。严格来说,大数据“杀熟”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也涉嫌价格欺诈。并且这种欺诈比传统的伎俩更隐蔽,也更具有欺骗性。消费者稀里糊涂消费,常常被套路了还不自知。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已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有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客户可以主张3倍赔偿,最少也是500元的赔偿 。”

旅游领域已经出台了管理规定,其他消费领域,也应当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出台。对那些大数据“杀熟”的无良商家和平台,发现一家、取缔一家,按欺诈追究责任,它们还敢继续坑蒙拐骗吗?“双11”网购,套路多多,一定要警惕大数据“杀熟”——不仅消费者要提高警惕,监管更要严阵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