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網購,套路多多,一定要警惕大數據“殺熟”!

喬志峯

今年從11月1日就開始“雙11”網購節,讓不少消費者準備清空購物車,買個痛快。但是買買買的同時,還要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大數據“殺熟”。10月16日,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賬,卻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註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賬號,反而比註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賬號,價格貴了25塊錢。(11月4日央視網)

大數據“殺熟”,之前旅遊領域較爲常見。一些線上旅遊平臺會對新老顧客採用差異化定價,老顧客訂機票、訂酒店,經常要比新顧客價格高不少。而如果你瀏覽過五星級酒店,則系統推薦給你的,往往都是高價酒店。

原來,在消費品領域也存在利用大數據“殺熟”這樣的“先進經驗”。而我個人,還在某訂餐平臺同樣發現了疑似“殺熟”的現象。很顯然,這不是單個平臺或某個行業的特有做法,而是較爲普遍的、跨平臺存在的通病。

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爲,利用網絡購物、消費,相對於實體店,價格更加公開透明,更方便貨比三家。一開始,或許確實如此。但隨着技術(比如大數據)的進步和應用,部分行業和平臺就動起了歪心思,利用信息和數據的不對稱,來算計坑害消費者。

看來,很多網民推崇的“多上網、上少當”的名言也並非處處適用,特別是涉及到經濟利益的時候,更需要多長個心眼,以免一不小心被忽悠了。在商業領域乃至全社會都存在誠信缺失問題的大環境裏,網絡也很難成爲一方淨土。

由此,也讓我們再次對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應用,產生了新的擔憂。曾幾何時,有一句名言: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現如今,情況早就改變了。有了大數據,你的一舉一動都無所遁形,包括你的個人信息、購物習慣、經濟能力和消費水平等等,都不再是個人隱私,而是可以被平臺輕易掌握,進而用來給消費者挖坑、設陷阱。

大數據“殺熟”,有違基本的商業倫理。傳統商業社會里,商家爲了留住老顧客、吸引回頭客,經常對老顧客給予一定的價格優惠,這種優惠,即便不是直接降價,也可以通過優惠券、積分、折扣等方式來體現。商家都知道,留住一個老顧客、促使其重新消費,比開發一個新客戶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得多。怎麼到了互聯網社會,有些商家卻要利用信息優勢算計老顧客呢?一旦敗露,老顧客會拂袖而去,新顧客也不敢上門,最終損害的是誰的切身利益?

大數據“殺熟”,也屬於違法行爲。嚴格來說,大數據“殺熟”不僅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也涉嫌價格欺詐。並且這種欺詐比傳統的伎倆更隱蔽,也更具有欺騙性。消費者稀裏糊塗消費,常常被套路了還不自知。

文化和旅遊部最新公佈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已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明確,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有律師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

旅遊領域已經出臺了管理規定,其他消費領域,也應當有相應的監管措施出臺。對那些大數據“殺熟”的無良商家和平臺,發現一家、取締一家,按欺詐追究責任,它們還敢繼續坑蒙拐騙嗎?“雙11”網購,套路多多,一定要警惕大數據“殺熟”——不僅消費者要提高警惕,監管更要嚴陣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