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是近年來家長們片面追求名校效應而造成的畸形現狀,很多家長不惜貸款借錢,高價買入學區房,爲的就是希望將來自己的子女能夠進入大家眼中的重點名校。可近年來,學區房很顯然已經成爲了一種病態追求,直接將學區房炒成了天價之樓。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瘋狂涉獵學區房時,狠多家長早已苦不堪言,紛紛留言希望教育部能夠出手,阻止學區房的繼續膨脹。

這不,教育部終於對學區房重拳出擊了,直接出臺的相關新規令這兩類家長心生不安。不過,相關政策的規定卻令很多家長拍掌叫好。

學區房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質了,房子本該是給人住的,但學區房演變到現在卻成爲了衆人供在手心的祖宗。特別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學區房,給多少家庭帶來了致命的壓力。北京一所謂的學區房只有六平方,卻賣出了三百萬的天價,到底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是是被落入了別有用心之人的圈套。廣東也是如此,“實驗小區”成了衆人買房的必選條件,單價十萬平方米已成了一個常態。這些,都是受學區房的影響,直接抬高買房成本,耗盡了很多家長一生的心血。

很多人說,家長追求高質量教育,希望自家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就讀其實也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人之常情,有能力的家長願意用天價給自己的子女鋪路進名校,這很正常。可問題是,這種對名校的片面追求,不僅會擾亂房地產市場的正常秩序,而且還間接對很多同學造成了一種教育不公。有錢人家的子女高價購入學區房,進入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頂級的重點學校,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卻只能無奈進入一般的普通高校。這種教育現狀,未免也是一種教育資源的壟斷和不公。自然,家長們也都希望教育部能夠出手,希望能夠根除學區房的弊端。

於是,教育部有關學區房的最新新規出來了。首先,從教育部的最新規定中來看,學區房必須有了更高標準的認定資格。以前,家長只需要花錢即可,空購所謂的學區房,等將來孩子需要上學時,憑藉房產證進入認定的名校。現今,這種做法已經不可行了,購買的學區房一定要有人居住,不可單純爲了進名校而買房。再者,取消了就近原則,實行多校區劃片入學。也就是說,現在的孩子上學是隨機分配,同區孩子不會扎堆進入一所學校了。因而,儘可能阻斷優質生源的壟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