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本来没打算看这季的《演员请就位》,但耐不住第一期,尔冬升就连续怒骂陈宥维、张大大,占领话题高地的同时,也会给人一个错觉:

演技类综艺开始正常了?我们终于要正视表演这门专业了?

以及,一路跑偏的行业,或许会迎来 拨乱反正了?

当然,多看两期就会发现,肯定是我想多了——相信一档综艺会推动行业的概率,大概和美国总统选举的民调可信度,差不了太多。

郭敬明在第一期里说,他为什么觉得这个综艺好,是因为很大程度还原了当下影视行业的现状。

这话说得没错,但我连着五期看下来,一个更深的感受是:

这个综艺的确很好,因为它很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影视这个行业,是如何一步一步 走向崩坏的。

所以,对综艺本身的吐槽,大家已经看的够多了,不妨就透过节目来聊聊,这个崩坏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导演的权力

这季的四位导演,基本代表了国内 主流导演的四个类型:

陈凯歌,内地导演代表;尔冬升,香港导演代表;赵薇,中生代演员兼导演代表;郭敬明,圈外跨界转导演代表。

从这四个代表,基本能看到过去30年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

陈凯歌在上一季就说了,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个定义没错,放之四海皆准,《演员请就位》找来导演做导师评审,也是打的这个噱头。

而这也正点出了那个问题所在:

中国影视圈,导演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而多数导演,又是不配拥有这个权力的。

即便贵为中国电影的泰山北斗,陈凯歌也无法做到样样精通。

比如排练《门徒》那场,他自作主张给演员更换服装,毒枭低调的衬衫换成大红色的唐装配金链子,卧底普通的黑色西装换成扎眼醒目的空军服,直接导致表演的真实性和整体观感大打折扣。

搞砸一场表演没什么,关键是这背后的心态:

权力过大,让很多导演显露出 独断专横的那面。

这个特点, 放在陈凯歌这样功成名就的导演身上,就是好为人师。

点评时洋洋洒洒指点江山,导戏时态度强硬不容冒犯。所有人都要顺着他来,一切都是他说了算,有反对意见?附和得不够积极都是不行的。

而放在郭敬明这样极度渴望被认可的导演身上,就是强刷存在。

因为没有作品,无法被主流市场接受,郭敬明的选择是,先在同样没有被主流接受的演员中建立起 带头大哥的形象,比如,他出乎意料地将S卡给了完全不够格的何昶希,且非常笃定,他的解释是,“差生也有被受教育的权利”。

而在被公开质疑后,恼羞成怒写在脸上,他直接回怼自己的标准就是“我想找他拍戏”,明显是失态的表现。

虽然资历、能力和身份都不尽相同,但某种程度上,作为导演的陈凯歌与郭敬明还是挺像的。

他们都享受权力,享受恭维,听不进不同意见。在剧组,他们就是绝对的 主宰者,没有人可以挑战他们的权威。

有人说,导演权力大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传统,但要我看,其实原因无非两个:

一是缺人才,所以跨界做导演才会越来越多;二是缺体系,所以才需要导演来大包大揽。

而当脑袋里的能力,配不上手中的权力时,我们不仅看不到好电影,更会生产出一个又一个狂妄自恋的强权导演。

演员的困境

当然,《演员请就位》的核心,是演员。而演员的核心,是困境。

毕竟, 如果行业够景气,大家都忙着拍戏,谁还有闲工夫来这里博关注呢。

不过最近这几年,关于演员困境的讨论一直在进行,而这困境几乎是 全年龄段的:

老戏骨、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拍的困境、中年男演员的油腻困境、实力派的曲高和寡困境、流量的演技困境…

如果把这些困境浓缩一下,归结为一个词就是:

被动。

应该说,当《演员请就位》节目组,决定将四位几乎不拍电视剧的电影导演,和四十位几乎不拍电影的电视剧演员凑到一起时,只能跪拜仰视的演员们,地位之被动,就已经被无限放大了。

被动,首先是只能等待被挑选的被动,这无需多言。

更深一层的被动,是一种无力感,被行业当做工具随意使用的无力感。

张月,因为演了《三十而已》的爆火角色林有有,资历很浅就被制片人捧为S级,她当然不是没有演技,但过高的追捧会是好事吗?想想B级的马苏、温峥嵘、倪虹洁、曹骏,谁曾经没有过S级的时候呢?

唐一菲,好巧不巧地被迫进到《回家的诱惑》这一组 (老公凌潇肃是原主演),熟悉套路的观众或许能猜出来,她来这节目的最大价值,其实就是话题炒起的那一刻。

贺开朗,因为神似贾宏声,于是节目里就恰好出现了冷门的《昨天》,播出之后,诸如“贾宏声本声”这样的话题讨论,一切都看起来顺理成章。

陈宥维,开播以来带给观众最多笑点的演员,一上来就被尔冬升一通狂怼,句句狠辣,字字扎心。

结果没多久,到了导演评级的时候,刚刚恨不得让陈宥维回去“重新做人”的尔冬升,却又开始犹豫,自己要不要给他一张S卡……

这样自带话题潜力的偶像,实在是天生的 工具人。

包括郭敬明与李诚儒、陈凯歌与李诚儒之间的各种话题。

作为敢说敢言的前辈, 当“郭敬明李诚儒世纪大和解”这样荒谬至极的热搜出现时,李诚儒作为工具人的那份无力感,已经达到顶点。

我们当然知道,每个岗位真正出挑的,不过就是那5%到10%,剩下的,都不过 打工人而已。但平庸的导演还可以藏在幕后,而再差再没人气的演员,都是要来到台前被人品头论足的,稍有点话题价值,有点粉丝流量,就会被拿来 光速榨干。

这和演技好坏、流量高低,压根没有关系。需要你,就用一下,价值没了,可以立刻被丢弃。

这个无力感,最无力。

编剧的消失

这个小标题,看过节目的可能一愣:

这里面,有编剧的事儿吗?没错,说的就是,编剧的消失。

有人说了,《演员请就位》没有原创剧本,都是对热门电影电视剧的片段改编,还需要编剧吗?

唐一菲和曹骏表演的《三十而已》片段,结束后被批评最厉害的,就是唐一菲主动修改的剧情。症结所在,就是刻意堆砌强情节,导致人物虚假、失真。

这里,本该是编剧的工作,节目中,直接交给了演员。

在《演员请就位》每个十几分钟的片段中,我们看得到导演们对一个小小动作的反复排练,看得到演员努力寻找人物状态的辛苦,看得到美术道具摄影各个部门在最大限度做出片场的质感。

唯独看不到的,就是编剧。

我想,参与这个节目制作的所有人,不会不知道, 对一部剧来说,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导演,不是演员,不是美术道具摄影,而是编剧。

但在《演员请就位》中,我们能看到和编剧最接近的讨论,是郭敬明标榜自己是在座四人中,唯一一个具备自编自导能力的导演……

编剧不重要吗?编剧为什么如此没有存在感?

下面要聊的,我想就是答案。

4.

《无极》与《小时代》的丑态

导演强势狂妄,演员无力被动,编剧消失不见,这些问题,如果跟《无极》与《小时代》在节目的翻红相比,瞬间不值一提。

当《演员请就位》中的所有人,都在严肃、认真、甚至带着点感动地在谈论、回忆它们时,影视圈最大的那个问题已经呼之欲出了:

就俩字, 审丑。

关于这两部电影的那两个表演段落,感兴趣的可以翻回去重看,从头到脚,都在360度展现这个行业的丑态。

这丑态,有演员的无脑崇拜。

李溪芮一开始就表达着自己对这个系列的喜爱,自己如何希望出演顾里。

这丑态,有主持人谄媚的捧臭脚。

大鹏评价《无极》,在那个时代有着超前的元素,“电影拍完了放在那,我们没有动,作品没有动,时间在动,你会突然发现,跟当时的理解不太一样了”。

这丑态,有无关人员的明哲保身。

赵薇、尔冬升的经验何其丰富,他们完全没有打算介入到这个话题当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这丑态最大的那一环,就是两位当事导演的虚伪自恋。

郭敬明点评《小时代》,说这段表演让他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而《小时代》也成为有着极其强烈风格、很难再重现的作品。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我当时虽然稚嫩,但这个系列注定在中国影史留下了重要一笔。

陈凯歌点评《无极》,就更加 诡辩。

他一边说,导演对自己的作品一定很在意,还拿客人不会诅咒新生儿会死来做比喻,妥妥的偷换概念;

一边又说,公众有权评价一部作品,自己也会全盘接受。但从他又是挤兑李诚儒,又是不厌其烦地现场大谈《无极》的创作心得,包括强调“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创魔幻电影”,从中看不到任何接受批评的意思。

在这一派和谐的丑态中,在这一切向钱看的大趋势下,曾经的戛纳王者陈凯歌,和郭敬明称兄道弟、相视而笑的画面,其实一点也不违和。

丑态可以继续,但对《无极》和《小时代》这样的烂片翻红,甚至翻案,是有必要严肃说几句的。

为什么这两部电影一定不能被洗白?

《无极》是中国第一波所谓大导演古装大片潮中的一个,那一波作品,都是受了《卧虎藏龙》成功的刺激而生的,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开端。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作品本身大多不及格不说,几位地位最高的大导演纷纷下海,从此彻底迷失在商业大片的沼泽当中,很多年后才抽身而退。

《无极》代表了中国式大片初次尝试的失败,代表了中国大导演转型的失败,从任何角度,这都是一个反面案例。为它洗白,除了给陈凯歌脸上贴贴金,没有任何其他的益处。

后来的《小时代》,对行业的影响,其实要恶劣得多。

我们可以想想,正是从郭敬明这个系列之后,资本开始发现一个现实:

不需要优质剧本、优质演员、优质导演,只需要找到一个大IP,满足那部分核心受众,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可以赚大钱。

于是,在00时代那波大导演的大片潮之后, 《小时代》真正开启了后来的IP改编潮,和高票房烂片潮。

中国电影,就此在资本狂热与烂片大卖中,高速奔袭而去。

这几年,影视圈慢慢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做出修正。起码,也有一个共识,就是《无极》和《小时代》都是烂片,不要再去重复这样的错误。

但好像时间久了,被风干的屎,也会散发出别样的魅力。

当很多年轻人纷纷开始将《小时代》奉为自己的青春回忆,当陈凯歌、郭敬明可以如此有底气地为自己洗白,当其他有头有脸的人也纷纷加入到洗白大军时。

至此,我们这个影视圈, 崩坏至此。

结语

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看, 当下的崩坏,更像是一个行业在真正成熟前,必然经历的挫折与低谷。

所以陈凯歌也好,郭敬明也罢,无需我们操心,未来自会对他们做出公允的评价。

只不过,对身处当下、也看不到未来的你我,恰好赶上这段崩坏的谷底,也不知是运气太糟,还是运气太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