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本來沒打算看這季的《演員請就位》,但耐不住第一期,爾冬升就連續怒罵陳宥維、張大大,佔領話題高地的同時,也會給人一個錯覺:

演技類綜藝開始正常了?我們終於要正視表演這門專業了?

以及,一路跑偏的行業,或許會迎來 撥亂反正了?

當然,多看兩期就會發現,肯定是我想多了——相信一檔綜藝會推動行業的概率,大概和美國總統選舉的民調可信度,差不了太多。

郭敬明在第一期裏說,他爲什麼覺得這個綜藝好,是因爲很大程度還原了當下影視行業的現狀。

這話說得沒錯,但我連着五期看下來,一個更深的感受是:

這個綜藝的確很好,因爲它很清晰地告訴了我們,影視這個行業,是如何一步一步 走向崩壞的。

所以,對綜藝本身的吐槽,大家已經看的夠多了,不妨就透過節目來聊聊,這個崩壞到底是怎樣發生的。

導演的權力

這季的四位導演,基本代表了國內 主流導演的四個類型:

陳凱歌,內地導演代表;爾冬升,香港導演代表;趙薇,中生代演員兼導演代表;郭敬明,圈外跨界轉導演代表。

從這四個代表,基本能看到過去30年中國電影發展的脈絡。

陳凱歌在上一季就說了,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這個定義沒錯,放之四海皆準,《演員請就位》找來導演做導師評審,也是打的這個噱頭。

而這也正點出了那個問題所在:

中國影視圈,導演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而多數導演,又是不配擁有這個權力的。

即便貴爲中國電影的泰山北斗,陳凱歌也無法做到樣樣精通。

比如排練《門徒》那場,他自作主張給演員更換服裝,毒梟低調的襯衫換成大紅色的唐裝配金鍊子,臥底普通的黑色西裝換成扎眼醒目的空軍服,直接導致表演的真實性和整體觀感大打折扣。

搞砸一場表演沒什麼,關鍵是這背後的心態:

權力過大,讓很多導演顯露出 獨斷專橫的那面。

這個特點, 放在陳凱歌這樣功成名就的導演身上,就是好爲人師。

點評時洋洋灑灑指點江山,導戲時態度強硬不容冒犯。所有人都要順着他來,一切都是他說了算,有反對意見?附和得不夠積極都是不行的。

而放在郭敬明這樣極度渴望被認可的導演身上,就是強刷存在。

因爲沒有作品,無法被主流市場接受,郭敬明的選擇是,先在同樣沒有被主流接受的演員中建立起 帶頭大哥的形象,比如,他出乎意料地將S卡給了完全不夠格的何昶希,且非常篤定,他的解釋是,“差生也有被受教育的權利”。

而在被公開質疑後,惱羞成怒寫在臉上,他直接回懟自己的標準就是“我想找他拍戲”,明顯是失態的表現。

雖然資歷、能力和身份都不盡相同,但某種程度上,作爲導演的陳凱歌與郭敬明還是挺像的。

他們都享受權力,享受恭維,聽不進不同意見。在劇組,他們就是絕對的 主宰者,沒有人可以挑戰他們的權威。

有人說,導演權力大一直是中國電影的傳統,但要我看,其實原因無非兩個:

一是缺人才,所以跨界做導演纔會越來越多;二是缺體系,所以才需要導演來大包大攬。

而當腦袋裏的能力,配不上手中的權力時,我們不僅看不到好電影,更會生產出一個又一個狂妄自戀的強權導演。

演員的困境

當然,《演員請就位》的核心,是演員。而演員的核心,是困境。

畢竟, 如果行業夠景氣,大家都忙着拍戲,誰還有閒工夫來這裏博關注呢。

不過最近這幾年,關於演員困境的討論一直在進行,而這困境幾乎是 全年齡段的:

老戲骨、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的困境、中年男演員的油膩困境、實力派的曲高和寡困境、流量的演技困境…

如果把這些困境濃縮一下,歸結爲一個詞就是:

被動。

應該說,當《演員請就位》節目組,決定將四位幾乎不拍電視劇的電影導演,和四十位幾乎不拍電影的電視劇演員湊到一起時,只能跪拜仰視的演員們,地位之被動,就已經被無限放大了。

被動,首先是隻能等待被挑選的被動,這無需多言。

更深一層的被動,是一種無力感,被行業當做工具隨意使用的無力感。

張月,因爲演了《三十而已》的爆火角色林有有,資歷很淺就被製片人捧爲S級,她當然不是沒有演技,但過高的追捧會是好事嗎?想想B級的馬蘇、溫崢嶸、倪虹潔、曹駿,誰曾經沒有過S級的時候呢?

唐一菲,好巧不巧地被迫進到《回家的誘惑》這一組 (老公凌瀟肅是原主演),熟悉套路的觀衆或許能猜出來,她來這節目的最大價值,其實就是話題炒起的那一刻。

賀開朗,因爲神似賈宏聲,於是節目裏就恰好出現了冷門的《昨天》,播出之後,諸如“賈宏聲本聲”這樣的話題討論,一切都看起來順理成章。

陳宥維,開播以來帶給觀衆最多笑點的演員,一上來就被爾冬升一通狂懟,句句狠辣,字字扎心。

結果沒多久,到了導演評級的時候,剛剛恨不得讓陳宥維回去“重新做人”的爾冬升,卻又開始猶豫,自己要不要給他一張S卡……

這樣自帶話題潛力的偶像,實在是天生的 工具人。

包括郭敬明與李誠儒、陳凱歌與李誠儒之間的各種話題。

作爲敢說敢言的前輩, 當“郭敬明李誠儒世紀大和解”這樣荒謬至極的熱搜出現時,李誠儒作爲工具人的那份無力感,已經達到頂點。

我們當然知道,每個崗位真正出挑的,不過就是那5%到10%,剩下的,都不過 打工人而已。但平庸的導演還可以藏在幕後,而再差再沒人氣的演員,都是要來到臺前被人品頭論足的,稍有點話題價值,有點粉絲流量,就會被拿來 光速榨乾。

這和演技好壞、流量高低,壓根沒有關係。需要你,就用一下,價值沒了,可以立刻被丟棄。

這個無力感,最無力。

編劇的消失

這個小標題,看過節目的可能一愣:

這裏面,有編劇的事兒嗎?沒錯,說的就是,編劇的消失。

有人說了,《演員請就位》沒有原創劇本,都是對熱門電影電視劇的片段改編,還需要編劇嗎?

唐一菲和曹駿表演的《三十而已》片段,結束後被批評最厲害的,就是唐一菲主動修改的劇情。癥結所在,就是刻意堆砌強情節,導致人物虛假、失真。

這裏,本該是編劇的工作,節目中,直接交給了演員。

在《演員請就位》每個十幾分鐘的片段中,我們看得到導演們對一個小小動作的反覆排練,看得到演員努力尋找人物狀態的辛苦,看得到美術道具攝影各個部門在最大限度做出片場的質感。

唯獨看不到的,就是編劇。

我想,參與這個節目製作的所有人,不會不知道, 對一部劇來說,最重要的從來不是導演,不是演員,不是美術道具攝影,而是編劇。

但在《演員請就位》中,我們能看到和編劇最接近的討論,是郭敬明標榜自己是在座四人中,唯一一個具備自編自導能力的導演……

編劇不重要嗎?編劇爲什麼如此沒有存在感?

下面要聊的,我想就是答案。

4.

《無極》與《小時代》的醜態

導演強勢狂妄,演員無力被動,編劇消失不見,這些問題,如果跟《無極》與《小時代》在節目的翻紅相比,瞬間不值一提。

當《演員請就位》中的所有人,都在嚴肅、認真、甚至帶着點感動地在談論、回憶它們時,影視圈最大的那個問題已經呼之欲出了:

就倆字, 審醜。

關於這兩部電影的那兩個表演段落,感興趣的可以翻回去重看,從頭到腳,都在360度展現這個行業的醜態。

這醜態,有演員的無腦崇拜。

李溪芮一開始就表達着自己對這個系列的喜愛,自己如何希望出演顧裏。

這醜態,有主持人諂媚的捧臭腳。

大鵬評價《無極》,在那個時代有着超前的元素,“電影拍完了放在那,我們沒有動,作品沒有動,時間在動,你會突然發現,跟當時的理解不太一樣了”。

這醜態,有無關人員的明哲保身。

趙薇、爾冬升的經驗何其豐富,他們完全沒有打算介入到這個話題當中,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這醜態最大的那一環,就是兩位當事導演的虛僞自戀。

郭敬明點評《小時代》,說這段表演讓他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時光,而《小時代》也成爲有着極其強烈風格、很難再重現的作品。話裏話外的意思是,我當時雖然稚嫩,但這個系列註定在中國影史留下了重要一筆。

陳凱歌點評《無極》,就更加 詭辯。

他一邊說,導演對自己的作品一定很在意,還拿客人不會詛咒新生兒會死來做比喻,妥妥的偷換概念;

一邊又說,公衆有權評價一部作品,自己也會全盤接受。但從他又是擠兌李誠儒,又是不厭其煩地現場大談《無極》的創作心得,包括強調“這是中國第一部原創魔幻電影”,從中看不到任何接受批評的意思。

在這一派和諧的醜態中,在這一切向錢看的大趨勢下,曾經的戛納王者陳凱歌,和郭敬明稱兄道弟、相視而笑的畫面,其實一點也不違和。

醜態可以繼續,但對《無極》和《小時代》這樣的爛片翻紅,甚至翻案,是有必要嚴肅說幾句的。

爲什麼這兩部電影一定不能被洗白?

《無極》是中國第一波所謂大導演古裝大片潮中的一個,那一波作品,都是受了《臥虎藏龍》成功的刺激而生的,也是中國電影市場化的開端。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顯,作品本身大多不及格不說,幾位地位最高的大導演紛紛下海,從此徹底迷失在商業大片的沼澤當中,很多年後才抽身而退。

《無極》代表了中國式大片初次嘗試的失敗,代表了中國大導演轉型的失敗,從任何角度,這都是一個反面案例。爲它洗白,除了給陳凱歌臉上貼貼金,沒有任何其他的益處。

後來的《小時代》,對行業的影響,其實要惡劣得多。

我們可以想想,正是從郭敬明這個系列之後,資本開始發現一個現實:

不需要優質劇本、優質演員、優質導演,只需要找到一個大IP,滿足那部分核心受衆,拍出來的電影,一樣可以賺大錢。

於是,在00時代那波大導演的大片潮之後, 《小時代》真正開啓了後來的IP改編潮,和高票房爛片潮。

中國電影,就此在資本狂熱與爛片大賣中,高速奔襲而去。

這幾年,影視圈慢慢意識到了這些問題,開始做出修正。起碼,也有一個共識,就是《無極》和《小時代》都是爛片,不要再去重複這樣的錯誤。

但好像時間久了,被風乾的屎,也會散發出別樣的魅力。

當很多年輕人紛紛開始將《小時代》奉爲自己的青春回憶,當陳凱歌、郭敬明可以如此有底氣地爲自己洗白,當其他有頭有臉的人也紛紛加入到洗白大軍時。

至此,我們這個影視圈, 崩壞至此。

結語

從更長遠的時間維度看, 當下的崩壞,更像是一個行業在真正成熟前,必然經歷的挫折與低谷。

所以陳凱歌也好,郭敬明也罷,無需我們操心,未來自會對他們做出公允的評價。

只不過,對身處當下、也看不到未來的你我,恰好趕上這段崩壞的谷底,也不知是運氣太糟,還是運氣太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