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回國,受到了新中國的熱烈歡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新中國之所以對李宗仁回國如此歡迎,除了有國際影響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宗仁在1949年的一個偉大的善舉。

1949年初,“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前有共產黨將其定爲頭號戰犯,後有李宗仁等人的“逼宮”,外面又有美國人的擯棄,內外交困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了“冬日飲寒冰,雪夜渡斷橋”的哀嘆。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在萬般無奈之下,宣佈“下野”,由李宗仁擔任“代總統”。

不過,蔣介石宣佈下野,其實只是他釋放的“煙幕彈”,實際大權仍然掌握在忠於自己的部下手裏,他雖然“歸隱”奉化老家,但實際上還在遙控着前方的一舉一動,比如行政院長孫科,就將國民黨的一些實權機關統統搬到廣州,甚至就連各國使館都要隨遷,李宗仁在南京只剩下一個空架子了。

但是,李宗仁也並非什麼事都做不成,他還是做出過一件讓蔣介石無法容忍,但卻讓我黨大爲讚賞的善舉,就是釋放了上萬名被關押甚至面臨被槍決的共產黨人,和一些“政治犯”。

當時,在我黨和社會民主人士“釋放政治犯”的呼籲下,南京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長楊兆龍積極響應,在他的努力下,司法行政部部長張知本在行政院會議上正式提交提案,得到了通過。

爲了防止夜長夢多,節外生枝,楊兆龍又特地找到李宗仁,敦請他立即簽署釋放政治犯的命令。

當時,李宗仁正在竭盡全力與我黨和談,因此,對這件事他是支持的,就大筆一揮,簽字同意。

而且,李宗仁還提出,要一起釋放被關押的張學良和楊虎城,但是,蔣介石再也坐不住了。

要知道,西安事變是老蔣一生中最大的打擊之一,如果不是怕影響太大,自己早就把張學良和楊虎城殺掉了,可是現在李宗仁竟然想把他們倆都放了,那自己還有什麼威信可言?因此,蔣介石立即橫加干涉,阻止了這個命令。

不過,雖然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沒能如願,但還是有上萬名共產黨人和“政治犯”獲得了自由,功德無量!

具體操作這件事的楊兆龍,也受到了巨大的關注,就連海牙國際法學院也將他評爲影響世界的50位法學家之一,2004年,在楊兆龍誕辰100週年紀念大會上,當時健在的被釋放人員,還聚集一堂,緬懷他當年的營救之功。

李宗仁此舉,雖然有他的政治目的,但不管怎麼說,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這也是他後來受到新中國熱烈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李宗仁雖然心裏很複雜,但是看到新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心裏還是非常欣慰的,尤其是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遠在海外的李宗仁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深爲我的失敗而欣慰,正因爲我的失敗,誕生了這樣一個新中國,中國何曾如此強大!”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乘坐飛機抵達北京,總理親自帶隊到機場迎接,給予了他極高的禮遇。

李宗仁時隔16年重回祖國,百感交集,在機場發表講話說:“16年以來,我以海外待罪之身,感於我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之下,使國家蒸蒸日上,……我毅然從海外回到國內,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

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逝,享年78歲,被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