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節目《誰知盤中餐》,節目中圍繞着萌娃勞作這一主題,傳播正能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然而就是集結了萌娃+湖南娛樂+傳播正能量這幾大元素的節目居然爆冷門,身邊居然沒有幾個人看過,要知道湖南衛視前幾年推出了《爸爸去哪兒》火爆全網,更是衍生出許多萌娃的真人秀節目。

或許是廣電總局頒發的"限娃令"讓以"萌娃"爲主題的節目一蹶不振,沉寂幾年之後,觀衆也不如以往有熱情,此時湖南衛視推出《誰知盤中餐》也很難在力挽狂瀾,掀起一番收視浪潮,相比較同是湖南衛視推出的《爸爸去哪兒》,《誰知盤中餐》不僅存在了娛樂和綜藝效果,更多的是傳遞社會核心價值觀。如今已是21世紀,再也不是食不果腹的年代了,糧食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重要性已經沒有那麼大了,橫空而出的《誰知盤中餐》通過勞動實踐教育着我們:一米一粥來之不易。

打破棚內傳統模式,將鏡頭延伸至真實農村

不像前段時間以打着兒童教育而出的節目《開學第一課》和《第一粒釦子》以上課的形式,《誰知盤中餐》打破了以往典型的棚內傳統模式,將鏡頭延伸至大自然。一個真實的農村,在山清水秀的農莊內,孩子們開始從學做飯開始,學會勞動和在生活上的自理,學會照顧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弟弟妹妹,從中體驗到了戶外勞動的艱辛,享受到在辛苦勞作之後食物的美味,得來不易,且行且珍惜,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了解,感悟。

觀衆通過觀看孩子之間的最"原生態"勞作和孩子們的相處,憑藉着在孩子們在鄉間勞作,引導着觀衆在孩子們勞動體驗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這樣豐富了觀衆對對於勞動以及教育的認識。

強化互動性和趣味性,突出少兒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性和重要性

很多時候,作爲一個家長都在思考,怎麼去教好一個孩子,首先第一步要引導一個孩子走向獨立,節目中,大孩子帶着小孩子相互依靠,在鄉村中獨自生活一週,通過勞動的形式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通過節目組組織的一場插秧比賽,誰插得快誰就可以得到獎勵插秧活動,孩子們不僅體驗到了農民伯伯的艱辛,還明白了只有辛苦工作才能夠有收穫,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勞而獲的這種勞動價值。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誰知盤中餐》致力打破教育間接經驗,以教育者口頭訴說給受教育者這種呈現方式,讓萌娃自己去體會,去感悟。通過這種勞動教育,把厲行節約、反對糧食這種思想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並且我們在節目中,看到了孩子們的閃光點,一個名叫開開的小朋友,在大家都在喫麪的時候,因爲看到大家都有喫的而周圍的攝影大哥沒有,所以他就他問攝像大哥,你想要喫麪嗎,擁有共情能力這是我們從一個孩子身上看到的閃光點,這種優秀品格需要從小培養,然後再發揚光大,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家長去給他增添色彩。觀衆通過觀看,一會而被孩子的天真無邪逗樂,一會又被孩子們的無意識的舉動而感動。

《誰知盤中餐》致力去打破教育的傳統呈現方式,一方面,更強化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性和也添加了節目的趣味性,觀衆與電視之間也不再是一種講與聽得簡單的被動關係,而是把勞動價值投射在熒屏上,讓觀衆得到由觀看節目而引發思考去深刻體會少兒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性及重要性。

通過勞動教育,引發兒童教育思考

孩子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慢慢養成一些好習慣,因爲參與勞動而收穫來之不易勞動成果,一方面因爲得到結果而存在滿足感,到了下次勞動有更大的動力去行動,另一方面在勞動實踐過程,無意識培養了團隊精神、合理競爭精神並且學會了感恩,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在這檔節目中很好地體現了勞動最光榮這一理念。

孩子們從剛剛開始哭鬧、不適應,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都後來學會獨立,安慰弟弟妹妹,親自燒火做飯、插秧種菜,孩子們從一點點小事中積累並且迅速成長,在觀看孩子們種種行爲之後,家長也偷偷抹眼淚,在沒有家長的庇護之下,孩子也能夠獨立面對發生的事情。比如在出現資金不夠的情況下,作爲哥哥的朗朗毫不猶豫地退掉自己想喫的,而選擇隊友們想喫的糖果,這種捨己爲人的精神值得我們點贊。

通過勞動教育,引發兒童教育思考。《誰知盤中餐》沒有去安排劇本,而是讓一羣孩子聚在一起,讓愛貫穿其中,通過勞作,讓觀衆去探討,這是一場爲孩子與孩子之間,家長與孩子,觀衆與教育之間的對話,最大力度呼喚大家在孩子勞動教育的培養和啓迪了父母在怎樣教育孩子方面,引發了當代人對孩子教育的思考。

作爲湖南衛視全新上線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雖然不復《爸爸去哪兒》的壯觀,但是經過過硬的口碑,實現了逆轉。第二期更是突破了六網上星綜合組第一,觀看觀衆年齡段主要爲年輕人爲主,網上也引起了對萌娃新的一輪關注。從觀看羣衆的年齡段來看,《誰知盤中餐》似乎更受年輕觀衆喜愛。作爲鼻祖的《爸爸去哪兒》觀衆年齡段更廣些,男女老少皆喜愛,全民也激烈討論,但是經過限娃令過後,萌娃類節目熱度因爲時間的關係過去了。

新推出的《開學第一課》和《第一粒釦子》雖被稱爲首檔課本劇節目,但是因爲節目模式沒有什麼新意,屬於純教育系列,相比較下就過於嚴肅了,愛奇藝推出的《親愛的課題》讓輔導員輔導孩子做作業,家長在後面觀察,雖然與《誰知盤中餐》同屬於觀察類的節目,立意很好,揭露了當下親子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存在的矛盾,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節目似乎只是在提出矛盾來造成話題度,但沒有深入思考如何去解決矛盾,缺少一點實用性。

繼而後出《奇妙小森林》邀請了許多當紅明星參與,初心是明星團帶着孩子迴歸大自然,但是缺乏教育意義。這些節目除了《奇妙小森林》,並沒有濺起多大水花,直到《誰知盤中餐》出現了讓我們對萌娃類節目生出了些許期待,對比《爸爸去哪兒》,《誰知盤中餐》更加註重教育。

從目前來看,《誰知盤中餐》雖然比較小衆,但是符合年輕人的口味,豆瓣上雖暫無評分,但是不管是從節目模式、教育意義上來看,《誰知盤中餐》確實是一檔優質的節目,從書本知識到勞動實踐,從依偎在父母身邊到自我獨立,孩子們自我蛻變,自我成長展現在熒屏上,引發了觀衆的思考,傳遞了一種社會核心價值觀:勞動最光榮。《誰知盤中餐》通過勞動教育傳播了一種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種思想。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一句話,融匯在節目中,讓大家明白了食物得來不容易,這促進形成一股不浪費的風氣,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所倡導、所需要的風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