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瀏覽網頁時,總能看到這樣的彈窗廣告。

“零基礎玩轉人工智能,小白三天也能入門。”

“三個半月學Python,跳槽大企拿高薪。”

近日,新華社曝光多家炒得火熱的人工智能速成班。

海歸講師、名企內推、百萬年薪……

各類關鍵詞誘惑人心,但在調查裏,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另一番景象。

所謂線下授課,就是坐在教室裏看視頻;

講師簡歷造假,崗內月薪僅6000元,甚至低於許多學員的工資水平;

助力入職名企,則是幫學員編造工作經驗,內推資格更是隻有極少人能獲得。

同濟大學教授汪鐳說了一句話,打破很多人的白日夢:

“真正的智能人才需要思想、方法及實踐的全方位教育,絕不是速成的產品。

對於有志於此的人來說,不僅要看到行業高薪,更要腳踏實地學習底層技術,不要被各種速成概念給矇騙。”

其實近些年各類速成班層出不窮,本質都是在迎合人們急於求成的心理。

但事實上,天底下沒那麼好賺的錢。

想在任何一個領域裏做出成績,都離不開專業的積累。

千萬別拿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喫飯的本事。

一旦以業餘的心態尋求人生的速成,便永遠只能遊走於底端,最終被行業所拋棄。

01 別靠業餘愛好,去混拿本事喫飯的行業

我讀研時有個室友,本來學的是機械專業。

他一直嚮往智能開發工程師的豐厚待遇,奈何專業不對口,就報了爲期一個半月的深度學習算法速成班。

但其實,講師根本沒帶他們學算法,只介紹了幾個基礎的程序模板。

臨近秋招時,講師教他們如何包裝簡歷,還傳授了面試時的話術。

校招時,我這位室友自信滿滿,談到一些底層邏輯和基本術語時,他侃侃而談,看起來和科班出身的算法工程師沒什麼差別。

可等到技術羣面的環節,企業專家一開口就把他問懵了。

看到其他人流利自如地解釋着他聽不懂的專業問題時,他更是無地自容。

最後一項考試,就是現場編寫程序。

這時,室友想躺贏名企offer的幻想徹底破滅,只能灰溜溜地逃離現場。

想起一句話:一個人永遠只能賺能力範圍以內的錢。

以前覺得這話有些武斷,但現在想想,真是這麼個道理。

企業願意提供高薪,自然會對應聘者能力提出專業要求。

就像前段時間,華科計算機專業博士張霽入選華爲“天才少年”項目,並得到該項目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

天價年薪令無數網友稱羨,甚至有人呼籲“以後人人都學計算機”。

可在這份待遇背後,張霽的專業能力卻很少被提及。

其實早在讀博時,張霽就已在ATC、ICPP、VLDB等權威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

在騰訊實習期間,他獲批國內、國際發明專利7項,並連續兩年獲得企業傑出貢獻獎。

入職華爲前,張霽更是通過了7輪嚴苛篩選,其中一個環節表現不佳都有可能被刷掉。

職場不是村口搭戲臺,是人都能上去露兩手。

一個人是身懷絕技,還是徒有其表,在真正的考驗面前往往一目瞭然。

靠着業餘時間包裝成的專業模樣,不會讓你坐享高薪,只會讓你在專業領域跌跟頭。

02 你口中的時運,背後都是專業的積累

今年2月,年僅28歲的程序員郭宇,在微博上宣佈退休。

作爲前字節跳動的員工,他如今身家過億,遠赴日本投資溫泉旅店。

當無數同齡人還在擠地鐵時,他擁抱山間清泉與峽谷微風。

在外界看來,郭宇像一個天選之子——

短短几年,就從年薪十幾萬躍升到了實現財務自由。

然而,回溯他的經歷,我們發現他的人生巔峯,來得並不偶然:

最初,郭宇靠着努力自學,給高中時的社團搭建網站。

到了大學,郭宇經常熬夜寫代碼,在計算機領域拼命鑽研。

大三時,憑藉卓越的專業能力,非科班出生的郭宇被招入支付寶做實習生。

3年後,郭宇進入“糗事百科”工作,後來公司被字節跳動收購,他脫穎而出,一舉成爲資深技術專家,分到了價值上億的期權。

每一個看似開掛的人生,都離不開對專業的追求。

一路走來,從自學代碼搭建網站,再到入職支付寶、字節跳動這樣的大公司,影響郭宇的每個關鍵節點,可以說都是實力的體現。

但外行人往往看不到這些,在郭宇微博的評論區裏,諸如“運氣比實力重要”、“這就是命”的言論比比皆是。

在他們眼裏,郭宇和普通程序員沒什麼區別,能有今天有錢又悠閒的生活,全靠趕上了好時機。

心理學中有個“投射效應”,具體是指人們在認知他人時,會傾向於認爲對方也具備和自己相似的特性。

因此,當一個人把別人的成功歸結於運氣和背景時,恰恰體現了其自身的業餘。

有人說:“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成功人士在聚光燈下的模樣看似輕鬆,背後卻是數不清的努力付出,唯有日拱一卒的專業積累,成功纔會水到渠成。

反觀許多門外漢,總是沉浸在莫名的優越感裏,看什麼都覺得“我上我也行”。

可真正上了平臺以後,才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成,於是又反過來說沒有別人運氣好。

對專業缺乏敬畏,暴露的是自己的無知,蹉跎的是自己的人生。

03 成功的人,都懂得讓自己變得專業

疫情經濟下,無數人在主業之餘搞起了副業。

而在這波浪潮中,有人賺到了錢,有人卻只是純粹跟風,到頭來一無所獲。

與其這樣做資本逐利下的韭菜,倒不如以深耕的姿態,把自己變得更加專業。

爲此,以下幾點是我們可以做的:

第一, 自我定位。

人的精力不可能覆蓋方方面面,必須找到合適的定位,進而做到單點極致。

針對自我定位,基於“SIGN”模式的自我思考常被提及,其中4個字母分別對應:

例如你在大學裏做編輯部幹事:別人爲文字工作頭疼,你卻總渴望把新奇想法寫下來。每當文章被人閱讀,都有極大的獲得感。

那麼,根據SIGN模式的4個評判維度,你或許已找到值得當作專業來發展的賽道了。

第二,長時間的刻意練習。

《異類》中提到,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大師的必要條件。

領導力變革專家諾爾·迪奇把學習分成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刻意練習主要發生在學習區內,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尋求知識增量。

以提升英語水平爲例,刻意練習就是單獨抽時間,以一份有一定生詞量的材料進行略帶痛感的輸入。

唯有如此長久積累,才能實現從業餘到專業的突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保持專業的態度。

作家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把“積極主動”的態度排在了首位。

縱觀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不論是打小練起,還是半路出家,無不具備常人所不及的專業精神。

就像孫玲在出租房裏自學編程和英語,用十年苦功從流水線工人成爲谷歌程序員;

毛不易原是一名男護士,但最終成爲知名歌手,靠的就是熱愛和刻苦訓練。

只有先以專業的標準要求自己,投入時間練習纔有意義。

而把業餘變成專業,成爲行業裏難以取代的人,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寫在最後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故事。

福特公司的一臺精密儀器出了故障,請了技術專家斯坦門茨來檢修。

斯坦門茨最後用粉筆在電機線圈處劃了一條線,表示拆除多餘的匝線。

故障排除後,他要價10000美金,並說出那句著名的話:

“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裏畫,9999美金。”

這就是專業應得的報酬。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排除故障之前,斯坦門茨躺在電機旁聚精會神聽了3天。

換之其他行業也一樣,不論是誰,只有慢慢積累的實力,而後纔有相匹配的價值和高度。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路,但沒有一條路是捷徑。

但凡以爲人生可以速成,專業不過如此的人,在短暫的激情過後註定是原地踏步。

惟有懷着對專業的敬畏與執着,用匠人般的耐心細細打磨自己,才終有骨肉的撕裂和生長。

本文作者,榆木。

大家儘量被被社會上的那種人工智能速成班所騙,你還是要發展或者推敲自己的這幾個基本職業要素:城市、學歷、畢業年限、企業知名度、6-12個月高工資流水、求職跳槽技巧。

換句話說,你不相信自己過去20年的學校教育和本科4年+碩士3年的學業,而去相信一個能1-6個月學成的技能?你覺得可能不?

智商稅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