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有個很奇怪的論調,就是荊州在東吳手上,戰略意義沒有在蜀漢手上的大,因爲孫吳沒有從荊州北伐的規劃。那麼荊州在東吳手上真的無用嗎?

這個論調的論據如下:

1、東吳沒能把防線推進到襄樊,致使一被進攻就是江陵、夷陵全線被動。

2、孫吳第一次進攻距離孫權拿下荊州的建安二十四年已經過去了17年,順便一提陸遜這次攻襄陽,也沒怎麼打。

有人就此推出東吳應該把荊州讓給蜀漢,因爲蜀漢可以更好的北伐。

然鵝這兩個論據站得住腳嗎?

1、蜀漢在佔據荊州的9年之間,只有襄樊之戰時短暫的把戰線推到襄樊,而不久後便被徐晃擊敗,依然要退回江陵。其他的時間裏,蜀漢同樣也是一被進攻就是江陵、夷陵全線被動。而蜀漢這9年間與曹魏的戰績可謂是一塌糊塗。尋口之戰被文聘和樂進擊敗,文聘以此功升爲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青泥之戰又被樂進擊敗,又被擊破臨沮旌陽,杜普梁大被俘。樂進以此功在五子中第二個假節。文聘又攻羽輜重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2、孫吳佔領荊州後,第一次北伐是黃初七年,吳將諸葛謹、張霸等進攻襄陽,遭司馬懿等增援大軍反擊,被擊敗,張霸戰死。此時距孫吳佔領荊州僅有七年,哪裏來的十七年?

3、陸遜北伐,見到形勢不對就退軍,這也能成爲罪過?要怎麼打纔算打?難道要像要像關羽一樣死撐到被徐晃擊敗,像諸葛亮一樣死撐到過世?正始二年那一次孫吳從荊州北伐,朱然、孫倫進攻樊城、諸葛瑾、步騭進攻柤中,打的很硬,很慘烈,後果如何?不還是敗了麼?怎麼這一仗,就不提了?

說白了,這個論調的言下之意,依然是孫吳鼠目寸光,僅限於劃江自守,北伐只是做做樣子。然而東吳和蜀漢不同,兩漢警於西北,魏晉備於東南。曹魏把主要精力放在東南,東吳做不到像諸葛亮那樣偷襲。每次北伐,要麼就是與曹魏決戰,要麼就是退軍,而陸遜用兵謹慎,沒有完勝的把握不會出手,孫權又是出了名的水平一般,難道一定要打個全軍覆沒才能證明孫吳是用心在北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