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潮流熱點一個接着一個,彷彿任何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都有可能突然被挖掘,迅速走紅。

按理說,對這些潮流大家應該都見怪不怪了,但今年火起來的一種短視頻類別還是讓我十分迷惑——大媽大爺打架。

這一類的視頻往往畫質極差,幀數更是堪憂,但細品實在上頭,看了根本停不下來。

視頻中的中老年人,看似一言不合拳腳相向,實則點到爲止,處處留足情面,用高超的技巧避開了對方所有要害,堪稱“人體描邊大師”。

混元太極拳掌門人馬保國宣揚的“武德”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不再年輕力壯,但“溫柔一刀”般的俠義精神彷彿仍在述說着他們的往日榮光。

既沒有拳拳到肉的刺激場面,又沒有一招KO的精彩瞬間,“大爺大媽打架”爲什麼突然就火了起來?屬實令人迷惑。

無獨有偶,這兩年電影圈“老年人打架”的浪潮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

先有休·傑克曼扮演的金剛狼發起殊死一戰,再有史泰龍飾演的蘭博拼盡最後一滴血,緊接着年過七旬的施瓦辛格又以T800終結者的身份重返戰場,血戰至最後一刻。

這些英雄暮年的故事顯然與短視頻裏的“老年人打架”不同——老英雄的對手無一例外都是強敵,肉眼可見比他們年輕,比他們強大。

但看着老英雄們幾乎無奈地被重創,被揍得體無完膚,只能依靠“迴光返照”放手一搏,觀衆卻往往興奮異常。

這幾部電影的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不錯,更加證明觀衆總是願意爲“老年人打架”買單。

但爲什麼?我們認識這些角色少說也有十幾年了,爲什麼他們的暮年之戰總能讓人腎上腺飆升?爲什麼看老年人反敗爲勝更讓人興奮?

除了“爺青結”的情懷因素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真正重要的原因?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戴維·科隆斯基(David Klonsky),試圖從心理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這位教授在YouTube和Twitter上都開設了心理學專欄,除了自殺心理學研究以外,他還擅長衰老和搏擊心理學,並且是一位武術家。

總的來說,他認爲“老年人打架”有兩個主要的吸引要素。

第一是我們對弱者的期望。

科隆斯基以《龍威小子3》爲例,說明這個觀點:

在電影中,我們總是喜歡失敗者。老邁的宮城先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龍威小子3》是一部爛片,但當他擊敗了3個對手時,觀衆仍然願意爲這個老人鼓掌。

這同樣適用於《指環王》裏的甘道夫,他在最終決戰時的英姿,幾乎吸引了所有觀衆的目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爲弱者下注是一種收益更高的事情,許多吸引力都來源於期望。

比如人們在進行投資時,總傾向於投資低估值的項目,隨後對這個項目的期望就會水漲船高。

同理,當影視角色被低估並且暫時難以達到我們的期望時,興奮水平反而會隨着期待值上升。

當我們看到銀幕上70多歲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龍登場時,我們會客觀判斷他們戰鬥力相當有限,但主觀上我們仍然希望他們能贏,這便是“老年人打架”之所以受歡迎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層原因則是對失敗者的偏愛。

絕大多數受歡迎的影視人物要麼一開始就是個小人物,要麼一度跌落谷底,這種設定既能激起普通觀衆的共鳴,又能讓觀衆在觀看過程中產生一絲同情心理。

看失敗者逆風翻盤,比起看一場順理成章的勝利顯然要有意思得多。

從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替代強化效應”發生作用的結果。

普通人渴望逆襲,就容易將虛擬作品中的逆襲情節視爲榜樣。

這就是電影中“老年人打架”更能讓年紀稍大的觀衆興奮的原因。科隆斯基說:

我們需要相信,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仍然能辦到'。以我自己爲例,我現在40多歲,競技水平在下降,除右手肘外,身上每個地方都有傷病史,以這樣的條件擊敗年輕人讓我更有成就感。

這一點沒人能比史泰龍做得更出色,《敢死隊》系列幾乎就是爲了證明“老年人還能再打”而生的。

《洛奇5》更是這方面的教科書,這部電影花費了幾乎一半的時間渲染洛奇如何衰老和虛弱,在最後一戰開始之前,觀衆已經對洛奇的取勝充滿了期待。

科隆斯基舉出的這兩個原因當然是正確的,逆風翻盤確實讓人熱血沸騰,這也便是金剛狼抱着必死的決心血戰,成爲我這幾年印象最深刻的影視畫面的原因。

但我也相信除了這種心理要素以外,還有第三種原因:在輕鬆的語境當中,看老年人打架有一種意料之外的幽默感。

比如在亞當·桑德勒的電影裏,總是會有那麼一個踢他屁股的老人出現增加笑料。

就像《功夫》裏的情節,阿星在豬籠城寨裏隨便叫個老頭都可能是武林高手。

聽起來很老套,但總是管用。

總而言之,別看大爺大媽點到爲止,真出手了你才知道——“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