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个奇人,虽然他并没有能够帮助刘备完成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志向,但也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建立了一番功业。《三国演义》诞生之后,诸葛亮俨然成为了半仙,甚至近乎于神的地位。其实,在《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的志向难酬,更让后世的文人感慨万千。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化身为发明家。他使用了威力巨大的诸葛连弩,设计了不可思议的木牛流马,更是以变幻莫测的“八阵图”,差点困死了吴国大将陆逊。这些稀奇古怪的发明,并非子虚乌有,在史籍上都有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三国志诸葛亮传》

特别是八阵图,大概最受人关注。相传在诸葛亮之前,黄帝和大将风后就共同创造出了八阵图。《风后八阵兵法图》介绍,所谓八阵分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每个阵势在各种环境中,都有优势和劣势,军队只要灵活掌握,自由切换,便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小说中的诸葛亮,仅仅摆出石头阵,就让陆逊晕都转向,进来容易出去难。如果不是得到黄承彦的帮助,吴国精锐肯定尽失。因此,八阵图引得后人无限想象,比如诗圣杜甫就曾经写过同名五言绝句《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当时的杜甫移居至夔州。当地有武侯庙,江边还有八阵图遗址,相传就是诸葛亮留下的。杜甫向来就是诸葛亮的粉丝,凭借无限敬仰,他写下了大量讴歌诸葛亮的诗歌,此诗就是其中之一。

在前两句中,诗人以工整的对仗,强调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军事才华。三国鼎立固然有诸多原因,并非诸葛亮一人之力,但诗人以一句话的概括,抒发了对诸葛亮的尊敬。同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出众,也并非昙花一现的八阵图可以体现,诗人偏偏将其作为神出鬼没、奇谋频出的代表,更增添了诗意。

第三句是杜甫面对历史遗存,发出的感慨。即便过了几百年的时光,那些英雄人物早已成为了冢中枯骨,那些所谓的丰功伟业早已成为了过眼云烟,但江边的石头,却任凭岁月的侵蚀,依然完好如故。

第四句成为了很多人的争议,在唐朝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说明当时刘备和诸葛亮都发誓要为关羽报仇,发兵讨伐东吴。然而,刘备却无能地被火烧连营,甚至病死在白帝,这留下了千古的遗憾。

然而,这个解释,总让人觉得有些问题。感觉有些牵强,又说不出哪里不对。直到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给出了他的理解: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原来,苏轼说他曾经梦见杜甫本人。在梦里,杜甫对苏轼说,世人误解了他的《八阵图》,最后一句并非他想报仇未果的遗憾。他原本就认为吴国和蜀国唇齿相依,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打败北方的魏晋。后来蜀国被灭,就有蜀国和吴国失去信赖,无法联盟的原因在内。刘备破坏了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策略,这才是他的遗憾。

小珏认为,苏轼这么绘声绘色描写梦中的场景,自然是虚构的。这一定是他自己的理解,而且这个解读更符合当事人的政治意图,是非常理想的。东坡先生完全不必假托梦话,直接说出来也能获得赞同。所以,到了南宋时的王十朋,更是以诗应和杜甫:

一家天下裂三都,忠愤填胸出阵图。千载相知惟白水,此心元不为吞吴。

杜甫本是李白的小迷弟,诗仙名满天下的时候,他还只是个跟班。然而,后世的推崇让他的地位和偶像平起平坐,不分伯仲,成为大唐最闪耀的双子星。李白的诗中带有仙气,杜甫的诗中却是家国情怀,激励了无数后人。我们喜欢杜诗,远胜过那些无病呻吟的诗歌,我们追捧杜甫,就在于他的胸怀天下,悲天悯人。平台与书店搞活动,优惠推出《李白杜甫白居易诗集》,一套两本,也只用40元不到的钱,网罗唐朝诗仙、诗圣、诗王的最经典诗歌。另外,还有名家注释,让您和您的小孩看得懂,读得准,尽情徜徉在顶级的唐诗圣殿中。链接奉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