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雨衣和雨伞一样,都是人类最古老的雨具,前者甚至更古老。

相比雨伞,雨衣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可以解放双手,但传统雨衣的劣势也很明显,比如过于笨重,透气不佳导致闷热等。不过现在的雨衣科技感越来越强,甚至成为许多人的时尚单品。

雨衣的历史

所谓雨衣,就是由防水布料制成的挡雨衣服,近年来主要的适用材料有橡胶布、油布和塑料薄膜等。

一般认为,雨衣起源于中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人用“萆荔”制成雨衣,不但用来防雨防雪,也用来防风和遮阳,后来则使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编制,也就是俗称的“蓑衣”。《词源》中有“降雨时所著衣,初以蓑草制成。后亦有以绢及油布等制成者”,《事始》有“凡雨具,周已有”,《诗经·小雅》则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相比雨伞等其他雨具,蓑衣不但能遮风挡雨,还能保暖,灵活性也强。在农业社会,这种灵活性非常关键,穿着蓑衣,就不会影响你在田间劳动。而且,休息时还可以拿来当垫子,不但舒适还能防潮。

《国语·齐语》中就提到“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就是讲齐国农民雨天身穿蓑衣干农活的景象。

春秋时期,人们已发明出油布雨衣。《左传》记载有“陈成子衣制杖戈”,按西晋杜预所注,这里所说的“制”就是雨衣。清代段玉裁则认为,这种“制”不是草制雨具,而是类似后来的油布衣。

研究发现,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对干性油植物,如桐和荏等有了认识。所谓油布,就是用桐油等涂在织物上干燥而成的防雨布。

南北朝时代,油布雨衣的制作又有进步,可以在绸绢上进行加工,也可用蚕茧纸做成。《隋书》也曾记载,隋炀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

但油布雨衣虽然历史久,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普及。这是因为油布雨衣造价高,一般百姓根本用不起,只有贵族才可使用。

一般人能使用的依然是蓑衣,唐代的民间雨衣是蓑衣和笠帽联用。比如张志和《渔歌子》中就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脍炙人口。

蓑衣的材质倒是一直在变化,渐渐不再使用茅草,而是以棕代之。宋元时期,蓑衣是军队的标配。

明清时代,人们雨季出行总带着蓑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一条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

蓑衣也为贵族士人所喜爱。当然了,他们喜欢的蓑衣制作更精美,造价更高,远非民间蓑衣可比。《红楼梦》里就写到贾宝玉的“玉针蓑”,以柔软而不渗水的玉草编成,还戴着藤皮细条编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

值得一提的是,油布雨衣在明清时代也已经逐渐降低成本,逐渐得以在民间普及。

蓑衣的存在时间很长,一直到现代雨衣普及后才慢慢淡出。不过如今在偏远山区,仍可见植物纤维编制的蓑衣。而在各种民俗博物馆里,蓑衣也是永恒的存在。

除了蓑衣和油衣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不少奢侈雨衣。明代大臣常穿丝绸和蚕茧纸制成的雨衣,清代官员则用“油绸、羽纱、羽缎为之”,羽纱和羽缎都是组织细密、外表坚挺滑爽的毛纺织物,当时从荷兰和日本等国传入,被视为珍品。清代王士祯就在《皇华纪闻》中写道:“西洋有羽缎、羽纱,以鸟羽织成,每一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荷兰上贡止一二匹。”

古代西方的雨衣则大不一样。古罗马时期,人们用一种名为佩奴拉的带帽斗篷来挡雨,类似今天的套头式简易雨披。这种佩奴拉是用厚底毛织物或动物皮革制成,中间有洞,方便头部伸出,通常无袖。如今欧洲人徒步旅行时还会穿类似的外套。

现代雨衣的诞生

现代雨衣则诞生在西方。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就起到了防水作用。不过,这只能算是现代雨衣的雏形。

1823年,英国一家橡胶工厂的工人麦金杜斯,某日不小心将橡胶溶液滴到了衣服上,而且怎么擦也擦不掉。他舍不得丢掉衣服,继续穿着上下班。不久后,他发现这块涂了橡胶的地方虽然难看,却不透水。他索性将整件衣服都涂上橡胶,就成了一件雨衣。

随后,麦金杜斯的同事纷纷效仿。麦金杜斯还专门研究了这事儿,他发现在衣服上涂抹橡胶液,最难的就是均匀问题。所以他先在一块布上浇一层橡胶液,再用另一块布覆盖上去,使得表面看不到橡胶液,不会因为不均匀而显得难看,而且还更牢固耐用。后来,他还为这种双层布料雨衣申请了专利。

这事儿引起了英国冶金学家帕克斯的注意,因为这种涂了橡胶的衣服虽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始终不好看也不舒服。所以帕克斯决定进行改进。

这场改进耗时多年,1884年,帕克斯以二硫化碳做溶剂溶解橡胶,制取防水用品,并将这一技术申请专利。

随后,帕克斯将专利卖给了查尔斯,后者开始大量生产雨衣,“查尔斯雨衣公司”的名头迅速响亮。不过,英国人并未忘记麦金杜斯,甚至将雨衣称作“麦金杜斯”,也就是mackintosh。

战争加电影,助力现代雨衣

近现代很多消费品的崛起,都依托战争和时尚领域。战争可以提供技术上的进步,从军用转民用,时尚则在款式上做文章,雨衣也不例外。

雨衣的技术飞跃主要发生在一战期间。当时的战争形态下,堑壕战成为主流,英军冒雨在壕沟中作战也算是家常便饭。普通雨衣非常影响行军和作战,不穿也不行,所以英国政府专门研发了一种新式服装用来防雨,这并非单纯的雨衣,而是采用华达呢面料制成的外套,纤维细密,防水性好,透气性也优于油布好,没有橡胶异味,比橡胶雨衣柔软。最可贵的是,它造价低廉。

一战结束后,这种雨衣作为军用物资被出售给民众,迅速成为潮流。

此后的军用雨衣一直在改进,还发展出了各种功能。比如以树枝支撑就能变成小帐篷,铺在地上能当防潮垫(这一点跟古代的蓑衣用途相似)。如今的军用雨衣,不但采用各种新型面料,防水甚至防火,而且有多个透气口,能够在雨衣内部形成空气流,有效散热。

而在电影里,雨衣也是常见意象,比如《魂断蓝桥》。

自行车出行成为雨衣复兴契机

雨衣一度有没落之势。这是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越来越大,避雨的地方越来越多,真要是碰上下雨,去旁边大商场逛一圈也无妨。汽车等新的交通发明让人类的步行机会大大减少。而且,雨伞相比雨衣更轻便小巧,似乎在雨具中占据了先机。

不过,环保引发的自行车出行,给了雨衣相当大的市场空间。能单手骑车的人毕竟不是太多,而且也相对危险,这种情况下雨衣肯定比雨伞实用。何况像日本等国家,单手撑伞骑行甚至是违法行为。

现代雨衣的材质多样,最常见的当然是塑料,还有锦纶牛津布、涂层面料、涤纶面料、PTFF(聚四氟乙烯)、Gore-Tex面料等。

塑料最便宜,防水性能也好,但使用寿命短。相比之下,牛津布易洗、快干、手感松软、吸湿性好、织物色泽柔和、穿起来也舒服。涂层面料适用于巡警和登山者,不但防水透气,还有发光效果,但价格更高。涤纶面料的抗皱性好,但吸湿透气性差。PTFF(聚四氟乙烯)更轻便舒适,价格也便宜。Gore-Tex的舒适度和透气性都不错。

近年来的纳米雨衣则以不沾水著称,因为是纳米结构,穿着者原地跳几下就能甩干。

雨衣也有高科技,比如美国有家公司做过遇水可发光的塑料雨衣,背面和袖子上都有雨水传感器,传感器通过内置电子装置和雨衣前面的电导发光板连接,只要雨珠碰到传感器时,雨衣前面相应的灯就会亮,一来有安全效果,二来还能自娱自乐。丹麦有一款雨衣配备了一串小管,可以收集雨水并过滤为饮用水,穿着者可以直接通过雨衣上的饮水管饮用,适合户外旅行者。

雨衣也有奢侈品牌

雨衣的品牌跟雨伞有相当大的重合,比如杭州天堂、无锡红豆。此外,因为雨衣相比雨伞,有着工业和农业用途,适用于各种生产活动,所以像锐泰等劳保用品企业也是雨衣的重要生产企业。在户外雨衣领域,广东亿美和江苏骑安名气也不小。

对于许多强调生活品质的人来说,雨衣不但要实用,还要易搭配,所以款式和颜色都很重要。目前网购平台和海淘平台上,都有许多进口雨衣可供选择。

雨衣乃至雨具,肯定是多雨的国家质量更出色,比如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和挪威等。

法国品牌K-way是许多人的心头好,它专注雨衣已有60年,向以艳丽色彩著称,浪漫指数极高。它不但防水,还能防晒,可折叠收纳的功能也十分讨好。瑞典的Stutterheim外观时尚,可以直接当外套穿,丹麦RAINS也是典型北欧设计风。

不过要选择进口品牌的雨衣,确实要先考虑资金问题。瑞典Stutterheim旗下的产品价格都在人民币一两千元。又比如挪威的NorwegianRain,名字如此简单直接,风格也相当朴实,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款式稳重,适合中年人。它的款式简单到什么地步,常见款式只有两种,一是男装,一是女装。估计男装用料多一点,售价699欧元,女装599欧元,换言之,一件雨衣要五六千人民币。

荷兰的piogg名气不小,还很有性格,只做女装雨衣,而且基本外套化,平时也可以穿出门,价格也在四五百欧元上下,也就是人民币三四千元。英国的Hunter是靴子的老品牌,雨靴非常出名,雨衣只算是顺便做做,售价基本在两百多英镑,折合人民币也是两千元左右。美国的TERra名气不小,产品基本在400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币三千多元。

当然,去商场那些眼熟的服装品牌店,也能买到不错的雨衣,价格也低一大截。比如ZARA,599元或399元的雨衣已经不错。H&M的雨衣售价也是399或499元。

几百或者几千元一件的雨衣,其实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人们对雨衣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实用性上,停留在“十几块钱一件,一件用十几年”的思维里。但在实际上,雨衣早已跳出单纯的实用范畴,逐步外套化和时尚化。一件能当外套穿着上班的雨衣,早已成了穿搭的一种选择。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