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軍網英文報道了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殲-10C戰鬥機的空中對抗訓練,新聞配圖顯示該旅的殲-10C已經武裝到了牙齒,除了新銳的PL-10和PL-15空空導彈訓練彈外,飛行員還佩戴了一種新型頭盔顯示器,是我國先進戰鬥機配備的第二種頭顯。

與之前我國空軍隨蘇-27戰鬥機引進的頭盔瞄準具不同,頭盔顯示器已經進化成集成在飛行員頭盔上的一種信息顯示裝置,其作用就好像固定在飛行員眼前的一個小平顯。

拜現代顯示技術所賜,先進戰鬥機頭顯除了能直接控制機載傳感器和武器引導頭的瞄準方向,發揮空空導彈的大離軸角攻擊能力之外,還能能在飛行員眼前顯示高分辨率傳感器圖像和關鍵飛行和武器瞄準信息,大幅增強飛行員的態勢感知。在一些激進的戰鬥機設計中,頭盔顯示器甚至完全取代了傳統平顯和夜視鏡(如F-35戰鬥機),成爲一種非常關鍵的座艙信息顯示裝置。

殲-20作爲我國最先進的隱身戰鬥機,頭顯自然是其不可缺少的裝備,在2018年首次曝光了其外形十分科幻的新型頭盔顯示器。該頭盔通過全息波導光學系統將來自高亮度微型顯示器的高分辨圖像投射在飛行員雙眼之前,除具有上述戰鬥機頭顯的基本功能外,還能配合遍佈殲-20機身的分佈式光電孔徑系統實現對機身的透視。

此次曝光的殲-10C頭顯可能就是殲-20頭顯的派生型,兩者應該具有類似的性能和功能,頭盔外形也大致相同,都具有大幅隆起的光學組件護罩和護目鏡組件,這正是頭顯最明顯的識別特徵。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殲-10C頭顯盔體表面卻小了殲-20頭顯上密密麻麻的凸起,這是因爲兩種頭盔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定位設計。

殲-20頭顯採用的是光學定位系統,盔體表面佈滿的凸起就是紅外LED,發出的紅外線可被座艙內的紅外探測器所接受,以精確測量飛行員的頭部位置。而殲-10C作爲殲-10A戰鬥機的重大改進型,其座艙在設計時並未考慮到光學定位系統的集成,因此可能選擇了集成難度較小的電磁頭盔定位系統。

後者通過在座艙中佈置一個交變磁場來測量飛行員頭部運動時頭盔內置線圈在多個軸上的電流變化,最終定精確頭部位置。由於虧提表面沒有了紅外LED,所以殲-10C的頭顯就顯得光滑了許多。

殲-10C成功裝備先進頭顯不僅代表着該機戰鬥力的進一步提高,也爲其他國產戰鬥機集成頭顯積累了成功經驗。隨着殲-20戰機科幻式頭盔的“白菜化”,派生頭盔正在成爲國產四代半戰鬥機飛行員的標準裝備,配合大離軸角PL-10空空導彈,實現“看一眼就能擊落敵機”的目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