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網上見到一些“包頂頸”的“槓精”、“語言沙文主義者”攻擊粵語。作爲一個講粵語的廣東人,看到那些拼命貶低粵語的人肯定氣憤不已,立刻猛敲鍵盤駁斥他們。

但與此同時,常有含糊不清的概念或故事在衆人中傳播,搞到反駁“粵黑”們時錯誤使用這些理論,反而被人嘲笑。

所以我們想趁這個機會,來給大家澄清一些常見的粵語謠言。

一直以來,都有“聯合國將粵語定爲六大常用語言”的說法,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也深信不疑。

首先這個說法出自哪裏?出自一個粵語社區,留言的人說聯合國宣佈,粵語是一種語言不再是方言。

▲各大社交網站上都有類似的內容

那麼他的根據在哪裏呢?也是一張網頁截圖,傳聞是聯合國官方網站上關於中文的網頁。

他們正是看到了“China”條目下的"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後面有“Cantonese",從而認爲粵語被官方承認其“語言”地位了。

但實際上,"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的意思只不過是“生活中常用的主要語言”根本沒有提到語言還是方言。而且這裏怎麼數都只有5個名詞,哪來的6種語言呢?如果按照這個推論,湘語、閩南語和越南語也是聯合國“承認”的語言了。

他的言論明顯是移花接木式謠言。

聯合國官網上提到的真正的“六大語言”是“six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聯合國六大官方用語),包括了“Arabic, Chinese, English, French, Russian and Spanish”(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在這裏甚至沒有提及Mandarin還是Cantonese。

▲截圖來源聯合國官網(點擊可查看大圖)

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曾經通過AFP法新社正式澄清過這個說法,聯合國祕書長髮言人Stéphane Dujarric 通過郵件向法新社給予正式回應。

先介紹一下AFP法新社。法國新聞社(L'Agence France-Presse),是全球第一家通訊社,世界第三大通訊社,地位僅此於美聯社和路透社。

聯合國祕書長髮言人Stéphane Dujarric 在郵件中寫到:“[The] UN intergovernmental bodies did not define Cantonese. The existing mandates defin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Organization, but do not define the status of languages and dialects.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therefore did not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status of Cantonese. ”

▲截圖來源 法新社新聞報道《The United Nations did not officially recognise Cantonese as a language rather than a dialect》(點擊查看大圖)

意思是“聯合國政府間機構沒有定義過粵語。現有的任務僅規定了本組織的正式用語(語言),但沒有規定語言和方言的地位。因此,聯合國大會沒有就廣東話的地位提供指導。“

簡單來說,就是聯合國從來沒有定義過粵語的性質。

他還說到:“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text, such a category (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 does not exist.”在聯合國的網頁裏,這樣的目錄更是不存在的。

▲截圖來源 法新社新聞報道《The United Nations did not officially recognise Cantonese as a language rather than a dialect》(點擊查看大圖)

也就是說,一切謠言的根源和依據的圖片本就不存在在聯合國的網頁裏,“聯合國將粵語定爲六大常用語言”徹頭徹尾的謊言。

“粵語差一票成爲國語?”這句話的完整故事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

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爲國語(普通話)。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爲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爲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爲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爲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爲中華民國國語。

這故事是不是聽着好真實?生動又具體。

但其實換一換地方,又是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故事了,像是“四川差一票成爲國語”、“吳語差一票成爲國語”、“洛陽話差一票成爲國語”、”陝西話差一票成爲國語”等等。

更有緣的是,人類果真是相通的——德語差一票成爲美國國語。

有一本書叫《國語運動史綱》,是由文字改革家、漢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撰寫,裏面詳細記錄了從清末以來的文字改革、推行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提倡大衆語的始末。

▲國語運動史綱(黎錦熙著·商務1935年版),圖源拍好書

書裏提到確實有提到,在1913年召開了一場關於讀音投票的會議“讀音統一會”不過並不是大家傳言的爲國語投票,而是爲6500多字的“老國音”進行投票。

因爲會員來自五湖四海,其中江浙佔26人,佔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廣東僅有4人,大家對於“濁音”的問題爭吵不休,而後折中以“每省爲一表決權”方法逐字審定了六千五百多字之老國音讀音,所以有些字的讀音會出現“差一票”的現象。

所以所謂“粵語差一票成爲國語”,是杜撰的。

更何況,粵語在那個時候使用或流行範圍比現在還小,能聽懂的人還是少數。

▲中國漢語言使用區域,圖源水印

國語運動和國語教育的重要領導者胡適也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粵語也有絕妙的《粵謳》,蘇州話也有‘蘇州白’小說。但這兩種方言通行的區域太小,故必不能成爲國語。

我們常常說唐詩宋詞用粵語朗讀更押韻、更抑揚頓挫,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2017年的時候陳小春正是相信了這個說法,並在微博上發了出來,結果引發熱議。

那麼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唐詩宋詞用粵語寫的說法不妥。”漢語語法和漢語史研究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峯表示,“應該說古代文學作品是用當時的官話或者雅言創作的,但不論是官話還是雅言都是北方話。”

你想想,唐宋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哪?唐朝初期(618-904)的首都在陝西西安,唐中期遷往河南洛陽,南宋在汴京即河南開封,北宋才臨時搬去臨安,也就是杭州。

那爲何用粵語讀唐詩宋詞比普通話更好聽?

首先普通話或者說北京話形成較晚,大概在清代中期以後。而粵語則更早,在兩宋時期,北方人大規模南遷移民廣東,帶來了漢語,粵語開始逐漸形成,而廣東粵語區始終處於相對與中原地區隔絕的狀態,並未遭到太多戰亂動盪影響,後來的演化遠比北方的漢語慢。所以粵語保存了不少唐宋時期中古漢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

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是“粵語保留了大量的中古漢語的元素”特別是粵語(廣州話)的韻母最接近北宋官修韻書《廣韻》,爲語言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幫助,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價值。

▲圖源來自優酷的《廣韻超清版0809》

中國各地漢語方言,有各自的演化發展,但可以說都是古漢語的後代,都或多或少留存着古漢語的基因。南方許多地方語言都保留了古代漢語的元素,例如吳語,它就保留了古漢語最完整的濁聲。但他們都不是古漢語。打個比方,不能因爲曾孫長得像曾祖就當成一個人,不能因爲粵語和中古漢語有相似的地方,就可以把它們等同起來。

畢竟中國古代歷史實在是長,幅員也實在是大,兩千多年的時間,語言是不斷發展演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粵語像也只是和其中一個時間段的古漢語像。就像粵語自己,現在的粵語和幾十年前的粵語長片裏面的粵語相比,也已經有一定的差異了。

關於粵語和古漢語的關係,更詳細的內容可以查看我們之前寫過的文章《粵語是不是古漢語?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釋了!》

或許有許多的自己友在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世界翻轉、三觀崩塌”,從前專門拿了反駁那些“粵黑”的論斷居然全都不對了?那我還應該怎麼告訴別人保護和傳承粵語?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一種語言高不高級、正不正宗並不能成爲一種語言該被傳承的原因,傳承和保護的根本,應該從這種語言有趣、生動、好用出發。

就像我們愛粵語,並不是因爲它多高級,而是因爲它“盞鬼得意”,有很多“好眉好貌生沙蝨”、“跪地餵豬乸”這類的貼地俗語,有表現豐富、變化無窮的詞彙庫、語法,還因爲它獨特的九聲六調,讀詩唱歌樣樣精妙。

總的來講,粵語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也隱藏着廣府族羣南遷並融入當地歷史的線索,這個保護和傳承的理由,難道還不夠嗎?

更重要的,它是我們的母語。廣府人的思維、三觀都建築在粵語之上,離開了它,我們的文化財富就只能成爲空中樓閣,無從談起。

用建立在謊言錯誤上的論據,並不能打敗另一個錯誤和偏見,還可能被別人抓住痛腳被反咬一口,得不償失。

更何況,地方語言都是各地方的歷史承載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粵語沙文主義”來貶低其他語言,抬高自己母語,不就變成了屠龍者最終成惡龍了嗎?

各位自己友,

你們還知道什麼常見的粵語謠言?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澄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