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旅途中一定看過不少的石窟,比如熱熱鬧鬧的敦煌莫高窟和雲岡、龍門石窟,再或者是小衆一點的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不過如果說到哪個石窟最讓我驚喜的話,那麼地處遼寧錦州的義縣萬佛堂石窟肯定算其中一個。

爲什麼說它會讓我驚喜呢?因爲大家都清楚佛教是由中亞傳到當時的西域,接着在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的內地,看得出來東北距離這條路線可謂是非常遙遠。但是在千年之前的義縣卻已經開鑿出瞭如此龐大的石窟羣,因此在我看來能夠在這裏看到石窟自然是驚喜滿滿。

可以說不論是開鑿時間抑或是曾經的規模,萬佛堂石窟曾經在東北的歷史中一定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那麼爲什麼在東北會看到這個石窟呢?那麼就不得不說到當時佛教盛行的北魏和遼王朝,而當時的義縣就是北魏、大遼國的發祥地,著名的大遼國蕭太后的故鄉就在這裏

如此重要地位的義縣,能夠擁有這個影響力極高的萬佛堂石窟自然是理所應當。萬佛堂石窟的最早開鑿年代至今是個謎,但是至少應該是在480—490年之間,也就是到如今這個石窟已經有着1500多年的歷史。

雖然如今的萬佛堂石窟看起來規模很小,但是曾經在北魏的時候擁有着將近10000尊塑像,憑藉着如此龐大的規模,成爲了當時的三大石窟之一,而其他兩座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雲岡和龍門石窟。

不過當你進入萬佛堂景區之後,瞬間會覺得同爲北魏三大石窟的萬佛堂石窟,相比雲岡和龍門石窟的話,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雖然規模不小,但是真正古物的話僅僅只有在西區石窟羣,整個西區石窟羣如今保留着16個洞窟,造像約爲500餘尊。

可以說如此小規模的石窟,加上交通並不方便,導致了這個石窟景區遊客並沒有那麼多,幾乎整個行程中看到的人數不超過兩位數。不過這樣也好,可以讓我安安靜地去欣賞這些景色。

進入大門從臺階走入河邊就進入了石窟羣的西區,西區的石窟羣看起來多少有些殘損,不過好在第6窟中保留下來的造像和彩繪石刻依然會讓你驚喜。中心柱依然還可以從殘存的遺物中看到其模樣,中間坐着的爲交腳彌勒佛像。據說這個造像始仿造北魏孝文帝模樣雕鑿,細細看的話那長眉細目高鼻子,一看就是犍陀羅的風格。

除了主像之外,在這一窟龕裏面還可以看到第五龕,這個窟龕主要的看點在於頂端的大蓮花藻井,藻井中間是四層的大蓮花,整體有些殘破但是依稀可以看到不少飛天的造型。在大蓮花側邊還有兩朵小蓮花,在其中還有兩尊造型更精美的雙手合十的飛天造像。

不過如果說到這兩個窟龕最大的看點一定非南牆上的石碑,這可是北魏時期的遺存,通過了解可以知道這是顯示了石窟建造年代的《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其價值非常高。

石碑旁邊還有一個山洞,進入之後可以看到一些依然色彩豐富的蓮花藻井、飛天樂技、交腳菩薩等浮雕,只不過保存不算完好。

穿過山洞之後,就進入了萬佛堂的最大看點,這就是萬佛堂內內唯一的一箇中心柱窟,看起來跟敦煌莫高窟看到的非常相似,關鍵它還可以繞着塔柱轉圈,而莫高窟如今都被隔離只能遠遠觀望。所以在萬佛塔的這個窟中讓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感受到了北魏石窟的魅力。

整個中心塔柱窟分爲了前庭和主室,只不過前庭應該是有些殘破,欣慰的是主室依然保留完好,那些菩薩、供養天人、弟子、飛天、須彌山、佛殿的雕刻看起來非常精美,色彩依然豐富,的確算是一個國寶級文物。(因爲塔柱內不給拍照,所以圖片欣賞,對石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前往)。

逛完了這個窟龕之後,整個萬佛堂的看點基本上都看完,在中心塔柱窟的東側還可以看到一些小的窟龕看點不大,所以打個卡就好。總體來說萬佛塔保存下來的規模很小,可是呢?能夠在東北看到如此精美的石窟,同樣也是一種滿滿的收穫。(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