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失敗,原因有三:一、劍術差;二、戰術失誤;三、幫手太差

荊軻刺秦之所以廣爲傳頌,正是因爲”失敗“二字,如果荊軻成功了,那麼歷史上最多就是”某年某月某日,秦王政爲燕刺客荊軻所刺,身亡“,秦始皇既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更沒有開創封建皇朝的豐功偉績的機會。

荊軻刺秦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且漢人寫秦史,自然讓荊軻博得了更多的同情。同時,秦始皇一直被後世人所黑,爲荊軻刺秦增添了“正義”的元素。但是從這起刺殺行動本身而言,是一次極其失敗的刺殺。

荊軻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刺殺場景,戰國策中是這樣描寫的:《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拔秦王之袖,右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摻其室。時怨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我們可以看出,荊軻有着絕佳的刺殺機會:他和秦王距離極近,手中持着淬毒的匕首,結果荊軻一手拉着秦王的袖子,卻怎麼也刺不中秦王,最後被秦王反殺,這哪裏象一個刺客啊!

荊軻並不以劍術聞名。它祖先是齊國人,其後遷徙至了國,人稱其爲“慶卿”。後來到了燕國,燕人稱其爲“荊卿”。“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卿”是什麼?是有聲望、有名氣的讀書人,絕不是孔武有力的猛人!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從這一段的描述來看,荊軻是個讀書人,擊劍在讀書之後,說明是業餘愛好!而他晉見衛元君,也不是憑藉的劍術,而是“術”,也就是治理國家的方略,實際上荊軻就是個愛好劍術的讀書人而已。

有一次,荊軻路過榆次,與蓋聶討論劍術,結果起了爭執!越爭越上火,蓋聶怒目以視!以當時的風氣而言,這時候荊軻應該拔劍好好教訓一下蓋聶,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荊軻駕着車跑了!這難道是一個高手應有的風範嗎?不如說是他心虛!

實際上,荊軻在遊歷的過程中,並沒有能夠證明他勇力和技擊能力的戰例,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和人動嘴而已。而史書中還有記載“荊軻遊於邯鄲,魯勾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燕太子丹找荊軻當刺客,實在是找錯了人!一場完美的刺殺,膽略、機遇、財力缺一不可,但是劍術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燕太子丹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結果就在最後那一刺上卡了殼,究其根本還是荊軻的技擊之術太差!

荊軻的刺秦戰術有問題

荊軻來到秦王政的身邊,確實不容易,爲了達成這一步,燕太子丹準備了相當長的時間,付出了田光、樊於期以及一批試匕首的人的生命!同時,燕丹此舉,押上了燕國的前途命運,如果失敗,燕國必然滅亡。

但是,我們在回味這場刺殺時,卻發現荊軻的戰術讓人匪夷所思!當地圖徐徐展開之際,荊軻掏出了匕首,此時秦王是坐着的,行動不便,荊軻只要把匕首輕輕一劃,刺破一點皮則秦王必死!然而,兩個人居然繞着柱子玩起了躲貓貓!

荊軻根本沒有想一匕首捅死秦王,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證明了荊軻原本的戰術是想象曹沫那樣劫持秦王,逼他退兵,訂立盟約,交還城池而已。

當年,齊魯交戰,魯國不敵於是割地求和。在會盟現場,曹沫突然拿着匕首劫持了齊桓公,以死相拼,逼迫齊國歸還侵佔的魯國土地,齊桓公人在敵手,鋒刃加身,無奈之下照辦。荊軻欲效仿曹沫。

曹沫爲什麼能夠成功?首先因爲他是一個力氣大、搏殺技術出色的猛人,“沫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所以才能夠制住齊桓公!荊軻有這樣的力氣嗎?顯然沒有!他連秦王的袖子都拉不住,更別提制住對方了!要知道,殺一個人容易,制住一個人卻相當地難。

如果荊軻直接一刀捅過去,秦王早就被他格斃了!所以,荊軻的戰術有着根本性的錯誤,一個技術之術並不出色的人,居然想制住勇力出色的秦王,這實在是癡心妄想。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功敗垂成。

實際上,即使荊軻挾持了秦王,也不可能達到目的。秦王是個政治家,在匕首的逼迫下,哪怕把秦國全部割讓給燕國都行,只要脫離了匕首的威脅,難道還不能反悔了?秦王不是齊桓公,此時天下的態勢也不是春秋時代了!都什麼年代了,還指望人家守信用?直接把你剁了,又有誰知道?

荊軻實際上是情義和形勢所綁架

荊軻被燕太子丹看中之後,天天享受燕丹的錦衣玉食、輕歌美女,卻從來不提刺殺的事!直到秦軍打到易水了,燕丹實在沒辦法了,不停地催促荊軻,才促成了此行!這起震驚天下的刺殺就荊軻在準備不充分的條件下匆匆上馬!

現在回望荊軻刺秦的整個過程,其中有着許多的疑點和不合常理,實際上只要對這些疑點作一個深入剖析,就會發現這起刺殺存在着許多無法彌補的漏洞和缺陷。正是這些缺失,導致刺殺行動不可能成功。

荊軻爲什麼遲遲不動身?有人說他是怕死!但如果荊軻怕死,完全可以半路跑掉啊?可是他沒有!實際上荊軻在等一個人!這個人一定是個力大無窮的人,這樣才能協助他制住秦王,達成劫持的目的!可是這個人不知道爲什麼遲遲未到!最終只能選擇了外強中乾的秦武陽!

在刺殺現場,如果秦武陽能夠正常發揮,趁着獻圖的機會,猝然發作,與荊軻聯手製住秦王,一定沒有問題。然而在鬧市敢殺人的秦武陽,看到秦王的威勢,卻嚇得面如土色、渾身顫抖,失去了行動能力!

荊軻刺秦,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燕丹四處尋找刺客,又對荊軻奉爲上賓,又是煉製匕首,又是找人試毒,弄得驚天動地!荊軻出發時,又率領羣臣穿着白衣易水相送,又是唱歌、又是作詩,依依惜別。須知當時秦軍兵鋒已經抵易水了,這不是明明白白在告訴別人我要去刺殺你們大王了!

荊軻等的人沒來,卻沒有及時調整戰術;秦武陽表現失常,卻不知道變通,荊軻無奈之下,只能倉卒上馬刺殺秦王!那麼,荊軻等的人爲什麼沒來呢?也許是因爲害怕失約,也許是路上出了啥事,萬一被秦軍殺了呢?也許是山高路遠還沒來得及,誰知道呢?

秦武陽爲什麼會失常呢?畢竟,在自己的國家、在家門口殺一個人容易,可是見到了威勢天下無雙的秦王,秦武陽終於知道了什麼是害怕!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根本看不出一個人的勇氣和能力!

總結:昔年易水別離客,捨生一擊亡秦人。荊軻刺秦失敗,不僅僅是劍術問題,更是戰術問題!

荊軻明知準備不充分,成功的希望,但田光之死,讓他無法釋懷,樊於期之首,讓他無以爲報,而那些爲驗毒死去的人,還有燕丹的款待,讓荊軻只能選擇了唯一的那條路!留下了千古悽絕的刺客傳說!

這起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刺殺已經永遠無法還原真相了,但是,荊軻置生死於度外、奮力一擊,全了燕丹的情義和自己的信諾,可敬!

數年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高漸離因韻律清奇得見秦王,以鉛灌築中擊始皇未遂。公元前218年,力士於博浪沙一椎擊秦王亦未遂!刺客小道,豈能決一國之命運!但是,荊軻終究青史留名!得失之間,甘苦自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