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中期以前,滑膛槍都是近代步兵的主要火力來源。衆所周知,滑膛槍的精度一言難盡。但是要說到具體命中率,多數人就並不那麼清楚了。這篇文章就給大家介紹下拿破崙時代滑膛槍的使用與效果。

如圖所示是一把滑膛槍的結構組成。擊錘上有一塊燧石,下方有一個小的帶蓋金屬皿。士兵將少量火藥倒入金屬皿,從槍口往膛內倒入較多火藥,用通條將彈丸從槍口捅進去,扣動扳機使擊錘帶動燧石敲擊火鐮,並敲開金屬皿的蓋子,產生的火花會點燃皿內火藥,再引燃槍管內火藥,將子彈射出。一次完整的裝填、射擊大約需要20-30秒,連續射擊會因爲啞火、清理火藥等問題而效率降低。

一塊燧石的壽命是有限的,且發揮也不穩定,有時沒能點燃槍機的火藥,有時未能引燃槍管內的火藥。扣了扳機卻沒射出子彈的情況,即使在乾燥天氣也佔10%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0%。要是遇上大雨,那就可能根本無法開火,像這樣的極端情況在1813年的德累斯頓會戰與卡茨巴赫會戰就曾發生過。

暴雨中的卡茨巴赫之戰

如果有兩個人站在兩百多米開外用普通的滑膛槍對射,得打老半天才能分出結果。但因爲部隊是以線列形式作戰,水平方向上的偏差會使子彈打到和與目標同隊的其他敵人。只要能打到敵人,又何必在意是不是瞄準的那個?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談子彈的命中率要考慮的就是對隊列這樣的大目標的命中情況。

普魯士的著名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測試過多種步槍的命中情況,以一張高1.88米、寬31.4米的木板靶子代表這樣的大目標。實驗表明,較先進、優秀的滑膛槍會比落後款式在較短距離內(如200普魯士碼,約146.5米)有明顯的優勢,命中率可能會比差款高出一半, 但隨着射擊距離變大,優勢越來越小。總體來說,在考慮到數據波動的標準差後,射擊200碼(約146.5米)的大目標,命中率可達到40%,若射擊250碼(約183米)外的大目標時能有30%,300碼(約220米)外的大目標時有20%,當距離加大到350碼(256米)時,命中率就只有10%了。

普魯士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如此看來,滑膛槍在200碼內效果不錯,200碼以上的命中率似乎也不算低,表明理論上滑膛槍在近距離足以毀滅敵人的部隊,而遠距離交戰中仍然能起到可觀的殺傷效果。然而,在堅硬平地上射擊遠距離靶子時,過早落地的子彈可能會彈起來打中靶子,用起伏地形模擬實戰情況就會大大降低成績,這時的命中率會降低約30%~50%。而且士兵們雖然按隊列站立,但也不是擠成一整塊靶子,比如兩個人的頭部之間就有很大空隙,有約四分之一的子彈會打到這些空隙區域,又需減掉25%。

即使是200碼內的近距離交火,實戰命中率也比理論低得多。滑膛槍會產生煙霧,自己的、戰友的槍管裏冒出騰滕濃煙,於是很快就看不到敵人,也就根本沒辦法瞄準了。何況戰鬥中的死亡壓力、戰友中彈倒下引發的恐懼,更使人難以保持平時的鎮定。滑膛槍的子彈速度較低,彈道成較明顯的拋物線,在不同的交戰距離上瞄準點會有很大差別,但輔助瞄準的工具又很差,非常依賴射手的經驗與直覺。於是在濃煙升騰、手忙腳亂、同伴推擠的環境中,士兵們只能大致地往前方開一槍,可槍管的角度就能產生巨大差別。

就算每次都能冷靜瞄準,士兵們會爲了減少後坐力而撒掉一些火藥,每次裝填所用的火藥量不同,子彈出膛速度不一樣,彈道也就會不一樣。在上述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射擊距離大時子彈紛紛落在地上,敵人靠近的時候子彈又容易飛過敵人的頭頂,打到人的卻很少,最後可能要上百發、甚至幾百發子彈才能殺傷一個敵人。

1812年博羅季諾會戰的俄軍,射擊之後煙霧繚繞的場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