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非常火,那就是描述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金剛川》,讓我們重溫了老一輩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往事。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了。從時間上看,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一年時間。

其實不僅是朝鮮半島,我國從晚清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經歷了太多的戰爭以及西方列強的搜刮,整個國家幾乎沒有穩定下來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是百廢待興,正當中國準備大踏步的發展之際,半島局勢迅速惡化。

朝鮮戰爭打響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半島上,毛主席也在關注着戰場上的一舉一動。但是很多人其實在當時是不支持出兵的,至於原因無外乎兩個,一個就是我們說的,這是朝鮮的事,我國還是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國家,應該先發展自己。另外那就是朝鮮的對手並非只是單純的韓國,而是美國,美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要知道在美國所謂的“聯合國軍”仁川登陸以後,朝鮮一改往日的勢如破竹,節節敗退,連平壤都丟了,形勢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麥克阿瑟實在是太狂妄,他堅信中國不會出兵,所以口出狂言,還派遣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

眼看局勢惡化,毛主席力排衆議,迅速組建了以彭老總爲司令員的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了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可以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是以運動戰以及主,與部分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

第一次戰役消滅了敵軍15000多人,挫敗了美國企圖在感恩節前佔領朝鮮的計劃,也打破了美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第二次戰役可以說扭轉了半島的戰局,把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南。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集結了6個軍,突破三八線,佔領了漢城。

通過三次戰役以後,志願軍主力修整。由於補給困難,兵力不足,美國抓住機會,發動了主動進攻的戰役,雖然這一仗打得非常艱難,損失很大,但聯合國軍也有巨大消耗,同時,李奇微取代了麥克阿瑟。

根據主席的殲滅其有生力量、奪取戰場主動權的方針,志願軍發動了第五次戰役,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經過幾個月的較量,美國人心生退意,開始考慮怎麼樣纔能有面子的停戰。

美國人企圖以實力爲基礎,賺取更多的談判砝碼。志願軍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也知道美國的優勢,在短時間內徹底取勝是有難度的,而且消耗太大了。志願軍做了兩手準備,準備打持久戰,爭取通過和談結束戰爭。

第二階段,雙方進入了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長達兩年多的時期,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戰爭結束後,志願軍也並沒有回國,爲朝鮮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一直到1958年10月,志願軍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對於抗美援朝,我國可以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十幾萬志願軍戰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消耗的作戰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