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審辨性思維、經濟學思維看待美國大選?

文:趙曉(獨立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李靖

當我寫這篇專欄文章時,舉世矚目的美國大選正進入投票的最後時刻,美國數十家民調公司,至此也已正式關閉民調。

迄今爲止,多家主流民調一直顯示拜登領先於特朗普,甚至在投票意向未定的搖擺州亦然;拜登領先的百分點從3到14之間不等,這是一個在以往大選裏很少出現的巨大差距。

但也有例外。如:英國智庫Democracy Institute所做的最新民調就顯示,特朗普的全美支持度爲48%,領先拜登的47%;同時,特朗普在佛羅里達、愛荷華、密西根、明尼蘇達、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辛等關鍵搖擺州的支持率,領先拜登4個百分點,即49%:45%。如此,特朗普將獲326張選舉人票,取得壓倒性勝利,其震撼性將超越2016年!

不同的民調結果相互矛盾,我們大洋彼岸的喫瓜羣衆該相信誰呢?

1

民調的問題出在哪裏?

民意調查(簡稱“民調”)已成爲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號燈”。在美國尤其如此。美國人消費着民調,談論着民調,但又分明感覺民調不靠譜,不相信民調。

那,爲什麼民調不可靠,爲什麼不能完全放心民調?

第一,民調註定有侷限,可參考,不可全信。否則,現在白宮的主人應該是希拉里而不該是川大爺。原因就在於,人類的信息有限、理性有限、道德亦有限。人,不是上帝,無論經濟預測、天氣預測、民意調查,本質上都不完全,都是有限的。

第二、誰家的民調更可信?這個簡單,不妨看看各家民調公司以前的成敗紀錄。

第三,什麼樣的民調數據更可信?這個也很簡單,“利益相關度低”的數據更可信,相反,“利益相關度高”的數據更不可信。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美國媒體和有關機構花錢請民調公司做調查,有時侯並非真想調查民意,只是想借民調來主導、影響民意罷了。因此,越是與利益集團掛鉤嚴重,越是“利益相關度高”的民調數據,越要打個問號。

中國有個成語叫“三人成虎”:有人告訴你街上有老虎,你肯定不信。又有人告訴你,街上真有老虎,你還是不信。但不斷有人告訴你街上有老虎的信息,你可能就信了,然後說不定撒腿就跑。這正是民調的“三人成虎效應”。大家都說某人會贏,就會產生“三人成虎效應”,相當於爲某人造勢。

民調不可靠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在於上述“主觀偏差”。當戴上有色去調查、受利益攪擾去調查、或者動機不純去調查時,即不是想通過民調了解民意,而是假借民調來主導民意,民調鐵定不靠譜,假民調其實就是假媒體、假新聞的一部分。

第四,民調除主觀偏差外,還存在“客觀偏差”。比如,美國大選的民調,居然報出來高達70%的“拒答率”。這就如同中國笑話中講的“應該來的沒來,不應該來的來了”!民調正是這樣,100通電話打過去,竟然70通電話拒答。拒答的原因或許就是對民調及其後面所代表的機構有氣,根本就不想理它,直接轉身把票投給了“川大爺”。

正是基於這一事實,有專家提出,拜登的民調支持率至少要先扣除十個百分點,才談得上與特朗普平。

再比如,美國其實是選舉人票制度,而不是直接選舉制度。因此即使民調對全國整體的調查可能更靠譜,但對各州各地的情況的調查也可能出現相對較差的情況,因此最終結果還是難免失真。

再就是,社會調查、民意調查、經濟判斷、股市預測等,凡是涉及到人類行爲、社會活動的調查或預測,均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所有這些調查都構成社會系統的一部分,也因此所有這些信息均可能出現“反射性效應”,即調查結果本身可能未來事件產生影響,甚至最終改變結果。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存在着技術進步、供給增長與消費不足的基本矛盾,所以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資本主義到現在爲止並沒有滅亡,原因何在?有人解釋說,資本主義正是受到了馬克思理論的啓發,大力擴大中產階級、擴大消費,努力做到供需平衡,所以馬克思的預測才失敗了。假如馬克思將《資本論》收起來,無人知曉,說不定資本主義就滅亡了。

歷史當然不能如此假設。但美國大選的民調還真有可能出現“反射性效應”。民調都說拜登贏,那特朗普的支持者就急了,因此幾百年不投票的人(阿米什人)、“沉默的大多數”都跑了出來投票;哀兵必勝,特朗普原本也許要輸的,然而民調幫它逆轉了戰局。

2

要用審辨性思維、經濟學思維看待民調

最後,我們必須學會用批判性思維、經濟學思維去看待各家民調。

所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我更喜歡稱“審辨性思維”,強調的是獨立人格、獨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風、隨波逐流,更不要“見風就是雨”,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鈔票。

所謂經濟學思維,就是我們不妨用自己的頭腦、用最經濟的辦法去做民調。

比如,暫時忽略“利益高相關”的大選民調,轉而觀察那些與大選結果存在高相關,但在利益上卻是低相關的經濟指數。如以下這些指數。

美國公衆對美國經濟的滿意度指數:當年,里根與卡特在總統大選辯論中的一句話“你們覺得比四年前活得更好了嗎?”,這一問讓卡特下了臺,自己上了臺。美國人後來意識到,經濟和戰爭是美國總統能否連任的兩大試金石。經濟好以及戰爭勝,則現任總統連任,否則,容易玩完。

特朗普打贏了ISIS,還在最近的經濟滿意度調查中獲利高達56%的支持率(如果沒有疫情或達96%),因此有人據此提出他連任的可能性其實相當大。

“股票指數”: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CFRA首席投資策略師史託佛爾提出美股“總統指針”,追蹤大選年標普500指數在7月31日至10月31日的表現,發現1944年以來若美股在這段期間走高,通常由現任總統獲勝,若美股走低,則由挑戰者勝選。鑑於7月31日至10月31日美股從3271.12點降至3269.96點,史託佛爾判斷“總統指針”顯示拜登可望勝選。但這個判斷顯得勉強!因爲大選前三個月的美國股市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不漲不跌;同時,股市跌乃因外部衝擊即病毒再次爆發所致。所以,這一條或見仁見智。

商業價值指數:也就是從總統候選人的商業價值(誰的競選產品種類更多、價格更高、需求更旺)判斷誰勝誰負。中國的“義烏指數”、美國的電商指數都很能說明問題。

在美國,還有人推出“餅乾指數”:也就是在餅乾上印不同候選人的頭像去賣,看哪一個賣得多,據說屢試不爽。

“出租車投票調查(隨機調查乘客投票意願)”:請開出租車的朋友問隨機上車的乘客,你會投誰的票,如此得出大選結果的判斷。

鄰居指數:直接問你投誰,對方可能不說(據說支持特朗普的人80%有顧慮);但改成問“你覺得鄰居會投誰?”,說真話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從而得到更真實的信息。

還可以參考“大數據指數”。比如,網路搜索指數。最近,有報道說,網路搜尋數據顯示,美國民衆近幾個月在Google上搜尋“特朗普贏”的次數,比起“拜登贏”明顯暴增,兩者間的差距自3個月來已不斷擴大。

好評惡評指數:觀察社交媒體如推特、臉書、YouTube底下的回應貼文,看誰的好評多、誰的惡評多(需要去掉水軍貼)

現場人氣指數:信他人的民調還是信自己的眼睛?當然是眼見爲實。造勢現場,誰的人多,誰的人少,人氣指數,有時侯也是很直觀、很能夠說明問題的。

3

美國大選的轉向,和看待它的基本態度

在美國大選的問題上,上週以來,出現三大變化。一是態度的轉變:包括向來反“川大爺”的主流媒體以及華爾街巨頭有的開始轉向;已經投票的選民則不斷再問“可不可以改投票”,顯然是受到了最近“電腦門”的影響。二是風向的轉變:部分一直顯示拜登領先的民調也開始顯示特朗普領先,出現所謂“黃金交叉”。三是規則的改變:Amy Coney Barrett大法官走馬上任,進而影響到大選規則的制定。

最後順帶再說兩點,一是以華裔爲主體的亞裔或成爲2020美國大選中的“關鍵少數”。衆所周知,雙方勢均力敵的時侯,邊際影響至關重要,一根稻草可以壓垮一匹駱駝。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5月的報告,亞裔選民是美國選民中增長最快的族羣。從2000年到2020年,有資格投票的亞裔美國人增長了139%,翻了1倍多。相比之下,西語裔選民增長了121%,非洲裔和白人選民只增長了33%和7%。如此,在2020年的美國大選中,超過1100萬,佔到美國選民人數的近5%的亞裔選民將成爲“關鍵少數”。

二是民調和民意是兩回事,民意和天意也是兩回事。真正的民調只有11月3日後纔會出來,我不想用水晶球去算命誰贏誰輸,只想幫助讀者朋友自己去判斷。但俗話說得好:“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在做、天在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因此,無論誰當選,其實都早已在上天的計劃和安排當中,也都有上天的美意!

祝福我們的世界永遠美好!

來源:中外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