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韓:車隊沒有年輕人了

老韓在青島一家小型物流公司工作,做小汽車整車運輸。他入行20年,做到了隊長,算是一箇中層領導了,自己不用跑長途。

他的辦公室是停車場裏的一個集裝箱,有三張桌子和一臺空調。他說自己的工作很苦,不過“最苦的就是司機了”,這句話老韓反覆強調。

談到苦,車隊的一位司機馬上插了一句:“半年纔回一次家。”這是多數貨運司機的常態,老韓也是好幾個月纔回一趟黑龍江,老婆跟孩子都在那。

司機在這裏沒有“家”,也沒有“屋”,他們總是在路上,車就是他們的“家”。出車時兩名司機搭檔開車,每天輪着開12-15小時,中途不會住店休息,跑長途回來,就馬上回宿舍休息,歇一兩天再次出發。

車隊的司機都是東北人,他們的貨最遠會運到雲南,距離比他們回老家的路多出一倍。

談起收入,老韓說一個月下來,司機大約能掙3到4萬,但有2萬左右的車貸要還。買一臺車要50萬,車原本是公司的,司機是向公司貸款買車來開。

問到社保和保險的問題,老韓自己也不清楚公司有沒有幫他買社保,低層的司機一般都沒買,因爲多數都沒有籤正規合同。老韓說,車都上了保險,但出事故不會全賠,保險大約保到75%,剩下損失都由司機出。

在老韓入行時,貨運司機還是很能掙錢的行業,但現在物價漲得快,這也變成“掙不了多少錢”。車隊裏的司機大多和老韓一樣,是35到45歲的中年男人,老韓感慨:“車隊沒有年輕人了”。

張師傅:有貨就拉,不論風雨

張師傅已經運了15年貨,他還記得,2002年的時候是貨運的好年頭,大家都說拉貨好賺錢,他也躍躍欲試花了3500元在廣州考了個駕照。

“拿到駕照第二天就去買了車。”張師傅回憶說。當時和朋友一起選的,買的中貨車,車廂有7米長,中貨車平均要十萬左右。

買車後,他開始四處尋找貨源,憑藉在工廠打工時積累的人脈,他很快就有了第一批客戶。

從2005年開始,張師傅開始跑工地運建材,一直做到現在。

在過去15年裏,他說自己最多的時候擁有三輛貨車,聘請幾名司機一起開車運貨,自己從中拿提成。

然而“最近幾年情況不一樣了”,今年年初他把倒數第二輛車也賣了出去。張師傅又變回自己一個人開車運貨。張師傅說最近幾年搞建築的少了很多,自然而然少了很多生意。

他家裏面有兩個孩子,還在讀小學,這也讓他運貨的時候多了幾分動力。

“哪怕是下雨狂風這樣的惡劣天氣,只要有貨我還是會出車。”張師傅說,自己已經開了十多年貨車,無論是車還是路況都很熟悉。

他們是普通貨運司機,同時也是中國千百萬貨車司機的縮影,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用力過好每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