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寺,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東大街南門外的一處高地上,北鄰浙贛線、環城公路,南望寶塔嶺,佔地5900多平方米。清代王彥邦曾賦詩稱讚:“城南寶積寺,橋通古道平。薄雲生屋角,疏竹度鐘聲。愛共高僧話,閒穿竹徑行。山禽知客到,眼睨亦多情。”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大門。

寶積寺,初名星居寺,又名梵林寺。據1996年《萍鄉市志》記載:“唐創,或雲後周廣順年間(951 —953年)縣人李氏建。”相傳,顯德年間(954 — 959年),寺頂祥光升騰,報於朝,賜額“寶積寺”。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

宋代,寶積寺諸緣俱和,大興土木,成爲十方叢林。崇寧二年(1 103年),時任鄂州知府的黃庭堅,應邀爲之撰寫《寶積禪寺記》,題“德味櫥”、“人還堂”匾額,並在院內親植羅漢松。元代,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釋九雪率衆募捐重修。此時的寶積寺,前有關帝殿,爲邑人李固山建;旁有水不盈尺、暑月清冷的觀音泉;又有在濂溪書院舊址上新建的禁鐘樓。光緒年間(1875—1908年)僧衆復興叢林,釋肇堂主持改建山門。清末民初,方丈體雲主持寶積寺三十多年,每隔三五年都設壇受戒,先後整修殿宇,重建藏經閣,新建了普通塔院、登遐亭。其間,萍鄉縣僧會司、佛教會、居士林均設在寶積寺內。體雲方丈曾兼佛教會理事,募化籌資購買漢譯《大乘經律論叢書》,舉辦佛學培訓所,培養青年僧侶。民國初期的寶積寺,不僅是萍鄉縣的佛教中心,而且名聞宜春、瀏陽、醴陵、攸縣等地。寺中常住僧五六十人,加上外來雲遊者,有時多達百人。民國中期,戰亂頻繁,特別是日本侵略軍兩度進犯,寺損僧散,香火漸斷。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殿宇。

1949年解放時,寺宇尚存38間房,爲中南煤業學校佔用。1950年,萍鄉縣人民政府將寶積寺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中,佛像被毀,殿堂屋宇由市房產公司出租給針織廠使用,所幸殿宇、藏經閣等得以保持原狀。

1989年,寶積寺交由萍鄉市佛教協會籌備組管理。1990年,萍鄉市政府批准對社會開放,並從南嶽禮請釋懷善任住持。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景觀。

釋懷善,1947年1月3日出生於廣西全州縣,俗姓唐,名建芳。20世紀60年代就讀於廣西一大專院校水利工程學校,畢業後分配在全州水利電力局工作。1958年到南嶽上封寺禮寶縣和尚出家,同年受具足戒。1990年他主持寶積寺以後,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研習丹青書畫及古典建築方面的成就,自行設計規劃寺院裏的殿宇,並親臨施工現場。先後籌資1000餘萬元,與1996年完成了寶積寺的重建工作。1997年,他升座爲寶積寺方丈,同年當選爲萍鄉市佛教協會會長、2000年春,受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協的派遣,赴尼泊爾中華寺榮膺第一任方丈。2004年,當選爲中國佛協副祕書長。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大雄寶殿。

十多年來,寶積寺在釋懷善的主持下,已重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伽藍殿、東樓和西樓(含玉佛殿、接引殿、祖師殿、羅漢堂、藏經樓、方丈室、禪堂、齋堂)、客堂,總建築面積近8000平方米。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大雄寶殿。

現在,寶積寺中的殿堂,多數具有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飛檐翹角,殿頂虯龍盤旋,中央葫蘆結頂。趙樸初不僅爲之題寫“大雄寶殿”四字,爲山門題“寶積寺”三字,還特地撰寫一副“寶積”、“懷善”的楹聯,字跡流暢,渾厚蒼勁。其聯曰:“開懷得寶珠他時示現化城究竟牛車歸一乘,成功緣積善此日觀瞻梵宇繽紛花雨散諸天。”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殿宇。

在大雄寶殿中,則有文字清秀、端莊灑脫的一副對聯,爲懷善法師手書:“每晨昏衆納著衣諷誦諸經祕典永祝國基鞏固治道遐昌盡寰區黎庶共載堯天舜日,凡節臘羣生敷席稱禮萬德洪名惟期佛曜恆輝法輪常轉俾色界迷流鹹沾慧露慈風。” 在殿中,還有一聯:“暮鼓晨鐘驚醒人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中人。”

江西萍鄉市寶積寺景觀。

如今寶積寺,這座千年梵宇,已換了新顏,巍峨莊嚴,佈局嚴整,錯落有致,氣魄雄偉,重現昔日的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