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絕對是今年最具爭議的一部電影。

一方面,它連續9天票房日冠,總票房已經突破7.4億,貓眼評分高達9.4分,在路人心中的口碑爆棚。

另一方面,它卻深受“場外因素”困擾,有人拿導演管虎開炮,有人抨擊影片三段式結構是無意義的重複,還有人對張譯立的flag揪着不放。

在觀影門檻更高的豆瓣上,本片開畫只有6.9分,隨後跌到了6.5分。貓眼的最終票房預測也從開始的25億+縮水到了13.88億。

一句話總結,《金剛川》是一部對路人極其友好,但“入不了專業影迷眼”的國產戰爭片。

皮哥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了《金剛川》,在沒有網絡輿論的干擾下,我還是很受觸動,其中張譯carry全場的表演最讓我震撼,我給這部片打8分。

不過網絡上質疑聲卻還是此起彼伏,尤其是影片對於真實歷史的描摹及藝術加工部分。

觀影完回到家後,爲了理清《金剛川》和真實歷史的距離,我花了不少時間查閱相關資料。

電影《金剛川》距離真實歷史距離到底有多遠?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看下故事的設定與真實歷史的差距

相信觀看《金剛川》時,許多人都會感覺到憋屈,爲何美軍飛機肆無忌憚地在我軍上空投彈,我們卻束手無策。

實際上志願軍和美軍在裝備上的差距,比電影中的還要誇張,美軍泰勒軍長就曾用“原始化”來評價中美裝備差距。

這句話毫不誇張,志願軍當時一個軍的火力比不上美軍一個師。

可志願軍的裝備雖差,但精神屬性方面卻是S級的,他們剛剛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在血與火中錘鍊出了超人的意志,不誇張地說,志願軍就是人類步兵的巔峯。

什麼無敵精銳部隊,在志願軍面前都變成了紙老虎,用李雲龍的話說:“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最後志願軍一路高歌猛進,將兵線推到了漢城。

甲午戰爭原北洋水師海軍將領薩鎮冰當時已經是92歲的老人了,聽聞志願軍壓兵漢城的消息,老淚縱橫,賦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從這方面來看《金剛川》拍出了敵我兩方硬實力的巨大差距,也拍出了志願軍不拍死的精神氣,整個故事設定與歷史是相符的。

看完故事設定,我們再看看電影中角色

其中電影中有兩個關鍵人物,第一個就是魏晨擔任的工兵連連長閆瑞

“閆瑞”這個角色確有原型,他的原型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第10團第3連連長張振智。

在抗美援朝期間,張振智歷經了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作戰、金城反擊戰,大大小小的戰鬥共幾十次。先後榮立3次一等功,被評爲志願軍二級模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被原華東軍區授予"工兵英雄"的榮譽稱號(張振智:下圖左一)。

1953年夏天,當張振智率領三連趕到金剛川時,上級下達命令,要求8天之內通車。

張振智帶領戰友冒着美軍的空襲危險,奮戰了7天7夜,終於修建好了一座承重橋。

然而橋樑竣工第二天,美軍四架飛機呼嘯而來,一陣狂轟濫炸後,七孔橋被炸掉了五孔。

張振智帶着兄弟開始第二次修橋,很快橋樑恢復了原樣。

美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轟炸,就這樣炸了修,修了炸,美軍先後投下了3500枚炸彈,依然沒有摧毀這座生命之橋。

《金剛川》中閆瑞整個角色設定,基本也符合歷史。

第二個關鍵人物就是張譯飾演的張飛,單人擊落飛機是否科學?

《金剛川》裏張譯這個角色單人擊落飛機,看似不現實,但實際真有原型。

他的原型是山西忻州的劉四,1953年金城戰役時,劉四在志願軍第65軍高炮獨立第31營第3連擔任一炮手。

在朝鮮戰場上,劉四所在的志願軍高炮獨立第31營第3連第3班共擊落美軍戰機12架,擊傷16架。

在1951年的一次戰鬥中,劉四所在的高炮第31營3連奉命保衛黃江橋,戰鬥中高射炮陣地遭到了美軍48架F-84的轟炸,他的戰友全部壯烈犧牲了,而他本人重傷昏迷。

當身負重傷的劉四從昏迷中甦醒,便爬到一號炮手座位上,盯着瞄準鏡轉動方向輪,找好方向。之後又到二炮手座位上,雙手控制射擊仰角,腳踏發射開關,將裝彈手臨終前壓進炮膛的炮彈全部打出,成功擊落一架俯衝中的美軍飛機。

單人操縱37毫米高射炮擊落飛機,小說都不敢這麼寫,但劉四做到了。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金剛川》裏這個角色的設定,也符合歷史,只不過在電影中,做了一些更具衝擊力的改編。

看完故事與人物,我再看一下,片中一個特殊細節設計。

《金剛川》中最振奮人心的一個段落是,喀秋莎火箭炮劃過夜空,摧毀了對手榴彈炮大本營。

有人提出質疑:既然我們有這樣bug級別的武器,爲何不早些使用?在電影中爲何突然出現?

首先我們先普及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早在二戰時期,前蘇聯就製造出了這一重量級武器,並直接應用於對德戰場。

不同於榴彈炮需要用汽車拉,這種火炮完全就是裝在車上的,這就使得它們擁有極強的機動性,並且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在二戰時期一度讓德軍聞風喪膽。

喀秋莎的最大特點是火力密集輸出,這一點我們在《金剛川》中也已經領略到了。

既然喀秋莎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得到大規模使用,威力還這麼強,那爲何不早日用於朝鮮戰場,豈不是能直接彌補志願軍在武器裝備上的不足?

其實這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關。

二戰之後,美蘇成爲當時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朝鮮戰爭爆發後,如果前蘇聯也和美國一樣直接參戰,極可能會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會引發核戰爭。

因此在中國決定入朝參戰後,前蘇聯一直保持“剋制”,即使是軍事援助,也要求技術顧問全部換成志願軍服裝,連援助的軍機都塗裝了新色,更禁止直接從前蘇聯本土起飛。

對於炮兵來說也同樣如此,雖然前蘇聯可以提供喀秋莎火箭炮,但無法直接提供炮兵手,因此中國軍人要想操作這一武器,需要經過訓練。

中方也對此及時做出了應對,1950年年底,四野第48軍第143師被改編爲炮兵第21師,並立即北上接受訓練,準備入朝作戰,而他們裝備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經過數月的訓練後,21師立刻奔赴朝鮮戰場,並迅速參與實戰。

在上甘嶺戰役中,24門喀秋莎火箭炮展開了對美軍的猛烈進攻,擊垮了美軍兩個營,也打了對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但因爲喀秋莎火箭炮炮彈昂貴,再加上容易暴露,因此很難做到像美軍一樣大面積使用。

在《金剛川》中,突然殺至的喀秋莎也讓美軍炮兵陣地叫苦不迭,那密集的炮火如同勝利的煙花一般璀璨綻放。

在當時國際關係背景描述上,導演未着濃墨,只用一個這樣的細節,就把這個特殊時期國際背景展現了出來。

綜合以上三方面,從故事設計、到角色設計、再細節設計,《金剛川》幾乎都認真地還原的歷史上的那場戰爭,雖有改編但也有原型可依。

整體評估,算是一部合格的戰爭片。

不過《金剛川》只是拋磚引玉,那場真正的戰爭,其實遠比電影要精彩得多。

隨着這類題材解禁,皮哥相信會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將搬上銀幕,我們拭目以待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