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观看电视剧《红楼梦》时,人们有时候不免会带着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然后去衡量封建社会里古代人的思想。

如会在剧情的不断深入中,将贾探春拔得比较高。探春的痛苦完全来自于她的生母赵姨娘,那个带给她的耻辱感的妾室,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她。

这有点像电视剧《大宅门》里,白佳莉对杨九红的不满和仇视,但是探春比白佳莉更要同情自己的母亲,她会在暗地里帮助母亲和弟弟贾环。

贾环曾经哭着诉说:“你们怕宝玉哥哥,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

探春也同样哭着埋怨道:“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三番两次寻出事故来表白表白!”

白佳莉则是仇视她的生母杨九红:“你还有脸说?你怎么不去死?”

相比之下,杨九红还没有赵姨娘过的更舒心一些,只要赵姨娘自己不寻事找茬,探春也不会说什么,更不会动不动就贬低自己的母亲。

2.

电视剧里探春出嫁的时候,她和生母赵姨娘抱头痛哭着送别,这一剧情是导演和编剧加入的戏码,有人说好有人则说太过牵强。

说这样演不合理的人,认为这样会破坏《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好比现代人让古人穿着今人的服饰一般,令其变成了四不像。

又说《甄嬛传》和《知否》等古装剧能够取得成功,那是因为导演和编剧都是站在封建社会,从古人的思想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极有认同感。

但是依诺却觉得,探春本就是大观园里一个特殊的存在,她行事大气且很有眼光,做事有规矩又不拘泥于俗套。

她平时也是偷偷地把母亲和弟弟放在心头关心,在赵姨娘被芳官等一群小戏子围攻时,表面上探春把她们哄走,只说了一句“都是些小玩意儿,不喜欢不理就是了”,然后接下来都是对赵姨娘的批评。

探春对自己亲娘所说的话,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觉得赵姨娘作为半个主子,自己不尊重自己;一方面是做给身边人看的,让她们觉得她与赵姨娘是划清界限的。

然而一转身,背地里探春就派身边的人仔细调查,弄清楚当时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把当事人,也就是那些小戏子暗地里做了处罚,也就是为自己的母亲出口恶气。

可是她不能在明里做这些事情,不然很快就会传到王夫人的耳中,那这个大靠山就会对探春产生怀疑。

探春非常的聪慧和有眼力劲儿,她不会像大观园里其她的姑娘小姐那样,活得只顾眼前的感受。

就像林黛玉浑身竖着刺,谁让她不舒服,她就当面怼得对方下不来台;又像迎春和惜春那般,知道自己不招人待见,当身边人出事的时候吓得直往后缩,连一句帮腔的话都不敢讲。

所以探春出嫁的时候抱着赵姨娘痛哭,这一幕不仅合情合理,而且还加的极好极妙,让这个人物最终和母亲与弟弟和解,也放过了她自己。

3.

说起《大宅门》里的白佳莉,从第一次看见她对自己的生母杨九红横眉冷对,并且恶语相加的时候,就让观众极其得不舒服。

白佳莉从懂事的时候就不快乐,她总认为自己的母亲出身低贱,那么自己也不该来到这个世上。想要划清与母亲的界限,但是母亲又生活在眼前,不是她想丢下就能随心所愿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包容和原谅,也没有想过向前走一步,而是一直活在二奶奶给她编织的仇恨里。

白景琦的母亲二奶奶聪明一世,却用自己的固执和狭隘,将这个亲孙女推向了痛苦的深渊,而她自己却还一直因此而洋洋得意。

白佳莉活得很没有人情味儿,如果当年她的母亲杨九红不是为了她能够认祖归宗,或许就一个人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外省,而不会眼巴巴地跑来白家受辱。

4.

在《红楼梦》里,赵姨娘从来都不会站在探春的角度看问题,更不会为她着想,每次闹出事都会将探春置于尴尬的境地。

而探春每每也是口嫌体正,表面上把自己的亲娘数落一番,背地里还为她做过的蠢事补救。

而《大宅门》里的白佳莉就不同了,她的母亲杨九红所争的一切,也不过是因为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对未来的生活还有无限的奔头。

可是女儿不仅不领情,还处处往她心上插刀子,怎么狠怎么让人难过就怎么下手,从来都没有手下留情过。但是毕竟母女一场,这般对母亲嫌弃和羞辱,反噬的力量终将她自己淹没。

所以每次她出场,虽然长相清丽可人,可是都笼罩着浓浓的愁云和戾气,一点都不像一个青春少女该有的样子。

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就要像探春那样,无论自身条件和环境有多恶劣,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卓尔不群,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