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佈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併爲“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山東省副省長汲斌昌出席活動並致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作主旨報告,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宣讀《新文科建設宣言》。中國文聯副主席、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副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會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主持。

中國美術學院在南山校區設置分會場,黨委書記金一斌、副院長曹曉陽,各職能部門和教學單位負責人蔘加視頻會議。

吳巖發表了題爲”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主旨報告。報告指出,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展大勢,面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主動引領世界高等教育變革。要全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發展大勢,面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徵、新考驗,特別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目標和新要求,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範式的新變革。要全面把握“四新”建設的內涵實質,推動“四新”成爲走進新時代的新教改、贏得新時代的新質量、領跑新時代的新體系。

報告強調,文科教育是培養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產生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新文科建設就是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是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戰略一招、關鍵一招和創新一招。

報告指出,新文科建設不僅影響文科本身、影響理工農醫教育,更影響高等教育全局。推進新文科建設要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抓好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中國經濟大講堂、中國藝術大講堂“四大關鍵突破”,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複合型文科人才。

《新文科建設宣言》

我們的共識:新時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

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反映着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質,關係到社會的繁榮與和諧。新時代,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新文科建設責無旁貸。

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次的要素,文化自信在根本上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引領力。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新文科建設大有可爲。

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大國博弈競爭中贏得優勢與主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關鍵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爲培養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新文科建設任重道遠。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高等教育是興國強國的“戰略重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本上要求高等教育率先實現創新發展。文科佔學科門類的三分之二,佔專業種類和在校學生數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興關乎高等教育的振興,做強文科教育推動高教強國建設,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新文科建設刻不容緩。

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需要新文科。新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奔騰而至,社會問題日益綜合化複雜化,應對新變化、解決複雜問題亟需跨學科專業的知識整合,推動融合發展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選擇。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設勢在必行。

我們的遵循: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

堅持尊重規律。尊重文科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是新文科建設高質量推進的基本前提。文科教育教學兼具價值性與學術性,強化價值引領是新文科建設內在要求。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不斷提高高等文科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創造性。

堅持立足國情。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推進新文科建設,要堅持不懈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中國特色文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爲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堅持守正創新。在傳承中創新是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丟棄傳統,就是自斷根基;不求創新,必然走向枯竭。新文科建設既要固本正源,又要精於求變,要立足兩個大局,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主動適應並借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文科教育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堅持分類推進。文科門類衆多、特色各異的特點決定了新文科建設必須分類推進。要根據各自學科專業特點,結合行業領域特定問題,促進八大學科門類特色發展,實現文史哲促人修身鑄魂、經管法助力治國理政、教育學培元育才、藝術學美人化人。

我們的任務: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

明確總體目標。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爲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不斷增強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提升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強化價值引領。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性,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學生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

促進專業優化。緊扣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打造文科“金專”,不斷優化文科專業結構,引領帶動文科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升。

夯實課程體系。緊緊抓住課程這一最基礎最關鍵的要素,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寫入教材,轉化爲優質教學資源。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

推動模式創新。以培養未來社會科學家爲目標,建設一批文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高地。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開展法學、新聞、經濟、藝術等系列大講堂,促進學界業界優勢互補。聚焦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大涉外人才培養,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雙協同”,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

打造質量文化。堅持學生中心、堅持產出導向、堅持持續改進,構建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文科特色質量文化。建立健全以大數據爲基礎的文科教育質量常態監測體系,實施文科專業認證,強化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意識,促進文科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

中國高等文科教育爲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踐行中國道路,爲托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堅定前行!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中國新文科建設,我們從這裏啓航!

許江在大會作題爲“文聲藝動”的發言。他闡述了對於新文科建設的理解,認爲文史哲的養心塑魂,經管法的實務世功,教育與藝術的育人化人,各專業知識體系、格致方法、價值理念、度量尺衡、感知路徑都十分不同。《新文科建設宣言》從提升國力、堅定自信、培養新人、建設教育強國和文、科融合發展等五個方面,全面梳理新文科建設的時代意義與重要性,凝塑了文科宏博戰線的廣泛共識;以四個“堅持”凝鍊文科建設的重要內涵,提出我國文科教育發展的特色之路;圍繞提升水平,強化特色,構建體系,提出新文科的共同任務和基本着力點。《宣言》有高度、有着力點,做了很好的開創性的工作,藝術學科應積極響應,“文”聲共舞。

許江分析了藝術教育面臨的挑戰。他指出,在新文科的八大門類中,藝術學是最年輕的,卻也是最古老和悠久的。藝術學提升爲學科門類,既是對人文智性方式的重視與提升,又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的推進與優化。總覽發展的整體,今天藝術教育的主要挑戰在於,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理工醫農屬硬實力,文科均屬軟實力,人文教育的個性化內質、詩化特徵始終面對技術理性的拷問,遭遇一系列技術時代的命題;改革開放以來,西方人文教育的優秀經驗和當下危機,金沙俱下,一道影響着變革中的中國人文教育;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獨特的根源因素和傳統風神的基礎之上,從中國當代生活大地出發,進行時代性、創造性的繼承、轉化與變革,缺少現成的方案。

許江對新文科背景下藝術學科的建設展開思考:

一是藝術學科是關於人類藝術傳承與拓新的重要領域,凝鍊着一國一族的文化歷史的輝煌,深植着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及其高度,藝術學科的教育必然葆有地緣的深刻烙印。探索和建構中國藝術教育發展的自主之路尤爲重要。不以西方的標準而“時然而然”;要立自家的根源而“己然而然”。如是自主,應強調傳統自省的中國經驗,創新自強的中國力量,詩性自覺的中國意蘊,開放自信的中國姿態,深耕中國社會大地,深植東方精神根源,既要固本正源,又要守正創新。

二是藝術學科是人類藝術語言及其精神之道的研究、創造與教育的領域,必當以藝術語言的研究和開發爲重要任務。歷史上諸多燈傳祕籍的傳奇,就是圍繞着語言根脈的承傳。“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語言的承傳關係到文化命脈的承傳,語言的品質代表了文化精神的品質。“修辭立其誠”,語言的問題也是人的誠心誠意的問題。所以藝術教育,必要懷抱理想、聚焦宗旨、堅守自信,牢牢把握先進文化思想,持續地根植與深化中國藝術的根源,批判性地面對技術理性,堅定履行教育與文化的雙重的靈魂工程使命,保持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的雙輪驅動,錘鍊中國理念、世界認同的藝術話語體系。要牢牢抓住語言研究的牛鼻子,深入基礎語言、專業語言、創作語言的研究,夯實課程體系,打造文科“金專”,推動模式創新,構建中國風格、世界一流的藝術學科體系。

三是着眼藝術與科技,與理工醫農等多學科融通,全面打造藝科新格局。今天,在國家產業結構提升、新產業迅疾發展的大格局推動下,藝術教育蘊育着巨大變遷,一個面向自主、面向融合、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新格局正在凝神聚會、應運而生。面向自主:中國藝術教育自主體系的建構;面向融合:全方位重視藝文、藝科融合;面向社會:深耕社會大地、認知時代命題;面向未來:教育的品質謀定未來的人才品質。藝術教育應以腳踏實地的改革方案,推動模式創新,加強藝科內部和文科內部的高質量融通,加強與理工醫農多學科的全面融通,全力打造藝術學科新專業、新格局。以藝術理論與歷史爲頭腦,以中國傳統的根源思想爲心臟,以豐富的專業爲四肢,以強大的融通機制爲軀幹,通體聯動,協和感心,鑄煉藝術教育學科的合理佈局和有力運行。

當日下午,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分組研討中,許江作爲召集人主持會議,在聽取來自全國的人文社科專家發言後,總結三點思考和建議:

一是對新文科發展視域的思考:這次學科重構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新文科教育工作者以更廣大的視野,對今天的社會變革、實際需求和國家戰略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全方面的認識提升。

二是對新文科發展軌道的思考:文科是人的價值觀念及其實施和心靈養育,具有很強的價值理性。無論工具如何變化,不能代替思考本身,不能代替思考的力量和內涵。現代技術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潛藏諸多問題,如何回應現代技術的挑戰,是新人文學科尤其要思考的問題。

三是對新文科評價體系的思考:優化藝術類學科的評價體系,重視藝術作品,希望在今後的一流學科評估、“雙萬”建設中,持續分類推進評價體系改革。

點擊觀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回放

部分來源|高教創時代 山東大學

文字|胡心雲

編輯|劉楊 崔政 陳思

審覈|徐元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