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老去,按說到了晚年,能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通常子女越多,越被別人視爲有福氣。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老人即便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紀,依然選擇老兩口相互扶持,或者單過的生活方式。這不禁令人費解,因爲在我國,大多數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情結,可爲何真到上了年紀,卻又不願去麻煩子女了?

其實,人年紀越大,越害怕孤獨,老人內心固然渴望有子女相伴的生活,然而出於各種原因,他們又不得不將這份嚮往深藏於心。儘量不去打擾子女的婚姻幸福,這是老人能爲子女做得人生最後貢獻了。

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使老人不願和子女同住?下面這幾位老人的心裏話很戳心,從中能夠找到答案。

01

劉大媽,67歲,婆媳關係不好

有句話說“前十年看婆,後十年看媳”,一個女人剛嫁入婆家,倘若得到婆婆的善待,將來她自然不會對虧待婆婆。

劉大媽和兒媳的矛盾從一開始就結下了。劉大媽年輕時候很強勢,仗着家庭條件好,對農村出身的兒媳處處刁難。劉大媽想法很現實,覺得自己手裏有積蓄,以後不指望兒媳養老。

在孫女出生後,婆媳矛盾徹底激化,兒媳不願聽從婆婆安排生二胎,劉大媽一氣之下將兒子一家三口趕了出來。從那之後,逢年過節只有兒子一個人回來,婆媳倆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劉大媽老伴去世了,她雖然手裏有錢喫喝不愁,但是腿腳越來越不靈便,這個時候她才感受到兒孫不在身邊的冷清。劉大媽心裏想去兒子家養老,可兒媳不表態,她總不能硬闖,只得期望時間能沖淡兒媳對她的怨恨,消除婆媳之間的矛盾。

在沒得到兒媳真心接納的那天,劉大媽不會厚着臉皮去打擾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倘若實在得不到兒媳的原諒,她會請一個住家保姆24小時貼身照顧,誰讓當初自己沒有善待兒媳,不佔理呢?

02

於大爺,77歲,兒子在外地,人生地不熟住不慣

俗話說“落葉歸根,故土難離”,人在年輕時爲了生活四處奔波,或許沒有這方面的概念,可一旦上了年紀,思鄉之情便開始氾濫,只有腳踏上了家鄉的土地,心才能安定下來。

於大爺的兒子很有出息,大學畢業去了北京發展,並且留在那定居安家,擁有兩套住所。兒子也非常孝順,將父母接過去養老,一有時間便陪他們四處遊玩,還專門僱了保姆照顧老兩口的飲食起居。

剛開始,老兩口感到非常新鮮,可漸漸地他們對這種逛喫的生活厭倦了。兒子兒媳工作忙,時常出差幾天見不着人影,他們說的方言保姆又聽不懂,於是他們懷念起家鄉的小院,門口老鄰居。

最終,老兩口不顧兒子兒媳的挽留,毅然回到家鄉。雖然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可他們喫着香,茶餘飯後與鄰居們嘮嘮嗑,下下棋,種種菜,一天過得很充實。

於大爺覺得,自己是莊戶人家,還是生活在這片土生土長的土地上心裏才踏實。每年兒子給豐厚的生活費,出差也會順路來看看父母,一年四季的衣服鞋襪都是兒媳買好快遞回來,雖然一家人不住在一起,可兒子兒媳的孝心始終都在溫暖着於大爺老兩口,老人很享受這種生活狀態。

03

劉大爺,83歲,和尚多了沒水喫,兒女多了難指望

在外人眼裏,我和老伴福氣滿滿,育有2兒3女。爲了拉扯大這5個孩子,我們年輕時候喫了很多苦,但是再苦再累,我們也沒推卸做父母的義務,每個孩子結婚時都給了一筆婚嫁金,儘量做得不偏不倚。

逢年過節,鄰居總是羨慕我家人多熱鬧。我和老伴雖說退休工資不高,但是維持普通生活足夠了,所以從不要孩子們一分養老錢,平時有個頭疼腦熱,他們能來噓寒問暖我們便覺得知足了。

我和老伴住在老舊小區的6樓,沒有電梯,身體硬朗時爬樓梯倒還好,如今年歲大腿腳不利索,上下很不方便,有時候一天都難得下來一次。

5個孩子如今每家條件都不錯,有的家裏甚至3套房子,卻沒一人考慮到我們的實際困難,更沒有誰邀請我們過去住。於是老伴召開了家庭會議,讓孩子們拿出解決方案,結果女兒說自古養老是兒子的義務,兒子說女兒也要一起承擔,看着他們吵得不可開交,我和老伴難過極了,覺得自己像個累贅不受待見。

一氣之下,我們決定誰都不指望,賣了老房子換了一居室的電梯房,雖然面積小一點,可我們起碼遛彎買菜方便了。通過這件事我們看明白,人老了有沒有福氣,不在於子女多少,而在於子女有沒有孝心。

人到晚年,爲何不與子女同住,這三位老人的心裏話令人感慨萬千。要知道孝順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父母辛苦撫育了子女,子女就應該給予反哺,讓他們安享晚年。

誠然,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飲食起居不一樣,習慣喜好也不同,住一起難免互相不適應,可這不能成爲子女推卸責任的藉口。回想我們年幼時,父母從未嫌棄過我們鬧騰,不聽話,如今他們老了,我們就怎麼不能對他們多一點包容和理解?

很多老人,在子女面前活得很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成爲孩子的累贅。他們明明渴望團圓和被關懷,但是爲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卻假裝喜歡清淨,享受一個人孤單的生活。

作爲子女,要學會看懂父母的心思,看穿謊言背後的真實需求。真正的孝順,不是給錢給物,更不是每月那幾個噓寒問暖的電話,孝順不是表面形式,而是需要拿出實際行動,用陪伴和照顧去溫暖父母的心。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