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著名的橋段,是說諸葛亮利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數萬大軍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敘述的,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他算定了司馬懿不敢冒險,於是採用疑兵之計,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 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體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量和超人的智慧。

這個著名的“空城計”,不過是文學作品的生動描述而已,都是虛構的。

但歷史上還真發生過此事,而且比《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更加精彩,採用此計的就是唐朝中期的名將張守珪。

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吐蕃進掠河西地區,攻陷瓜州,河西節度使王君毚被殺,導致此地形勢不穩。

爲了扭轉戰局,抵禦吐蕃入侵,唐玄宗調張守珪爲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

這個張守珪是陝州河北人,自幼天資聰穎,生得高大魁偉,儀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氣,善奔騎精獵射。

他奉命赴任時,吐蕃大軍剛剛搶劫完,只見瓜州的城防和柵欄都被燒成了一片廢墟,殘兵敗將遊蕩在城內的各個角落,許多房屋被焚燒的百姓,只好流落在街頭。

看到此情景,張守珪連府衙都沒去,直接來到城裏進行現場辦公。

他一邊指揮大家整修防禦工事,一邊安撫那些流落街頭的百姓。

可是就在大家一起忙得熱火朝天,剛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城牆還沒來得及修,危險再度降臨了。

原來,是前不久剛在這裏劫掠一番,滿載而歸的吐蕃兵又來了——這是要殺回馬槍啊!

得到信報,將士們頓時亂作一團。

怎麼應對呢?

如果主動出擊,兵力肯定不夠;馬上組織防禦吧,城防還沒有修好,就是白費;和吐蕃談判,送一些銀兩把他們打發了吧,可是剛遭受劫掠的瓜州城,還哪有值錢的東西?

這麼看來,只有引頸就戮,等待挨宰了。

在此關鍵時刻,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這位新來的領導身上,看他有什麼退敵良策。

張守珪看了看大家,很淡定自若的樣子,用一副胸有成竹的口氣說道:

“彼衆我寡,又創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也。”(《舊唐書·卷一百零三》)

說完就和同來的幾個親隨耳語幾句,然後上馬直奔城門口而去。

很快,張守珪高大威猛的身影就出現在了城牆邊上, 只見他身着官服,氣定神閒,走下馬來,邁步向城牆上走去,他的這個舉動讓所有看到的人都大喫一驚。

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張守珪他們上了城牆之後,又吩咐隨從抬來桌子,端來美酒,大家旁若無人的在那裏喝起酒來。

喝了一會,覺得光喝不能盡興,又找來一班舞女,在那裏唱歌跳舞的助興。

這樣一來不光是瓜州軍民看傻了,就是在城外的吐蕃兵也傻眼了,心說我們大軍壓境,這位新來的大官,和他的前任王君毚真是兩個路子,王君毚還能帶兵和我們力戰,這位官員怎麼不屌我們,莫非有什麼仗恃?

吐蕃的頭頭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

過了一會,城樓上鶯歌燕舞的歡快曲子沒有了,變成了十面埋伏的琵琶曲。

雖然吐蕃頭頭聽不到城樓上的人在叫喊些什麼,但他還是比較懂音律的,聽到樂曲裏頭有一股金戈鐵馬的殺伐聲。

聽着聽着,頓時感覺後脊樑骨直冒涼氣,以爲城裏頭已經設伏,自己帶兵進去就會中埋伏。

於是悻悻地下令撤兵,想帶領隊伍別處去“打秋風”。

“賊疑城中有備,竟不敢攻城而退。”(《舊唐書·卷一百零三》)

看到吐蕃人都撤退了,大家都覺得鬆了一口氣。

但此時張守珪又下了一道命令,這個命令讓身邊的將士們心驚肉跳起來——他要整隊出擊了!

剛纔吐蕃人兵臨城下之時不作防禦,好不容易盼到這幫瘟神自己撤兵了,我們還要上去送死?

但軍令如山,誰也不敢抗命。於是迅速組織成一隊人馬,張守珪親自帶隊,尾追吐蕃人衝殺過來。

吐蕃兵撤退時已經沒有了鬥志,而且隊形也散亂了,被張守珪這麼一衝擊,頓時如決堤的大壩,一瀉千里。

本來是板上釘釘的被屠戮戰事,變成了大勝吐蕃的擊潰戰。

瓜州之戰,張守珪一舉成名,因爲禦敵有功,被封爲銀青光祿大夫、瓜州都督。

後來又主動出擊幾次,打得吐蕃人不得不遣使求和。

張守珪任上,瓜州始終保持了穩定繁榮的社會局面。

參考資料:《舊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