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是唐朝李氏皇親,當然了,到了唐玄宗朝已經出了五服,所以光憑這點血親他不可能有太大出息的,所以他一開始只是當了一個宮廷侍衛(千牛直長)。

但他有個好舅父叫姜皎,那可是唐玄宗年輕時當臨淄王時的“把兄弟”,雖然後來因泄露唐玄宗隱私,受到貶職處理,但朝中還有人脈在,於是李林甫就靠這個關係在朝廷中謀得太子中允(正五品)一職。

李林甫憑自己長袖善舞,不久又調任國子司業,這個職務對他將來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當時的國子監是朝廷最高級別的教育機構,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中央黨校。權力雖然不是很大,但地位卻很高。

李副校長在國子司業的任上主要抓了一件事——紀律(頗振綱紀)。

由於做出了成績,贏得了好口碑。

唐玄宗一生鍾愛過兩個女人,一個是武惠妃,另一個就是後來著名的楊貴妃。

由於王皇后沒有子嗣,武惠妃在唐玄宗的寵愛下地位超過了皇后。

武惠妃雖受獨寵,但她並不甘心,直到後來讓唐玄宗找茬廢了王皇后,纔算善罷甘休。

她和唐玄宗生有四子,先後分別是夏悼王李一、懷哀王李敏、壽王李瑁、盛王李琦。

當時的太子是李瑛,但因爲李瑛的母親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歌女,此時早已去世,在外也沒什麼強力親戚,武惠妃便得隴望蜀,動了把自己兒子扶上位的念頭。

當然了,武惠妃的想法歸想法,但她自己知道,更換太子這樣的大事不是她一個女子能搞定的,朝廷裏要有人支持纔行。

與此同時,李林甫也在處心積慮地往上爬,但讓他尷尬的是,自己在後宮也沒有力量。

這兩個有巨大野心之人正處心積慮的在宮廷內外搜尋着自己的政治盟友,這時,李林甫派人給武惠妃帶了一句話——“願保護壽王(李瑁)”。

就這一句話,武惠妃和李林甫的政治聯盟就此結成了。

但是想要廢掉太子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開始的確鬧出一些風波來,但因當時朝中有宰相張九齡等人的極力反對而作罷。

現在看來立太子的事情得放一放,先搬掉張九齡這個絆腳石再說。

張九齡是唐朝著名詩人,很有才華,但文學才華和陰謀詭計是兩個路子,三個回合不到,李林甫就搬到了張九齡。

此時的李林甫和武惠妃關係更加緊密了:一個要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一個爲了兒子的將來。

李林甫雖然學問不咋地,但不得不承認的確有歪才,不然也對不起他“口蜜腹劍”這個稱號不是?

於是李林甫的腦子開始轉起來,搜索枯腸沒幾天,一個鬼主意出臺了。

一天,唐玄宗正批閱大臣們的奏摺,突然見武惠妃花容失色地跑來面前,說太子和鄂王、光王殺進了自己的寢宮,企圖謀害自己。

原來這正是李林甫的毒計。

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三兄弟,再加上李瑛的舅哥薛鏽入宮,說是宮禁有盜賊。

雖然這三兄弟和武惠妃平時的關係非常緊張,都巴不得對方早死呢。

但是惠妃後宮有了盜賊,來他們這裏求救,他們也得去呀。至少老李家的血性男兒,這點見義勇爲的勇氣應該還有的。

於是三兄弟與薛鏽穿好鎧甲,進宮抓捕盜賊。此時他們還不知道,已經落入武惠妃的圈套。

一進宮就遭到禁軍的逮捕,由於手持武器,武惠妃一口咬定他們三兄弟發動了兵變。

武惠妃這一頓哭訴,直哭的梨花帶雨。

唐玄宗聞聽大怒,立刻將三兄弟逮捕,跟隨而去的薛鏽被當即處死。

對這事唐玄宗十分重視,事後專門找來了兩位宰相,商量要不廢掉他們。

此時的宰相就剩下李林甫和牛仙客倆人了,而那牛仙客本來就是李林甫給提拔上來的,爲首席宰相馬首是瞻,一看皇上問話,大氣不敢出的呆立在那裏。

唐玄宗的問話有半天了,一看兩位宰相都沒有說話,唐玄宗有些耐不住了,心情有些急躁,喘氣都有些不順了。

“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資治通鑑·唐紀三十》)

此時李林甫才說了一句足以使太子他們致命的話。

唐玄宗還以爲李林甫可能像當年的張九齡那樣宏篇大論一番呢,沒想到只是重複了當年李勣回答唐高宗李治時的一句話。

唐玄宗聽後,覺得放鬆多了——看來朝臣不會有什麼反對之聲了,自己家的事情,自己決斷就可以了。

正在氣頭上的他即刻口述了旨意,將太子和兩個親王廢爲庶人,不久之後,又下令賜死,還流放了他們的好幾十個親信隨從。

史書記載,李瑛、李瑤和李琚都是很有才學的人,爲人也厚道,一直很受大家的擁戴。他們死後,天下冤之,稱其爲“三庶人”。

當陷害完太子等人之後,武惠妃害了疑心病,屢次看到他們的鬼魂,竟一病不起,最後被自己嚇死了。

武惠妃過世後,李瑁的太子事宜也就擱置了起來;後來李瑁不但沒有當上太子,自己的王妃楊玉環還讓唐玄宗給搶走了。

這是否驗證了一句古語:叫做一報還一報?

至於大奸賊李林甫,可能是運氣還沒衰吧,一直當了18年宰相,但最後還是被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給收拾了,最後落個削官改葬,抄沒家產,子孫流放的結局。

這是真正的一報還一報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