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盆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孫端街道後雙盆村雙洋自然村,因橋在白廟以北幾十米處,當地人又稱其爲白廟橋。橋全長13.70米,寬2.40米,高2.50米,跨徑4.70米。

興盆橋南北走向,橫跨雙洋廟橫江,爲單跨石樑橋;橋面由四拼石樑並列鋪設而成,橋面長4.90米,寬1.90米,厚0.26米。橋上無橋欄。梁石東西兩側中間均陽刻“興盆橋”三字橋名。

南北橋臺均用條石縱橫錯縫疊砌,其上端各置伸頭臺冒石一塊,臺冒石上面承託橋面石樑。橋臺南北均設石臺階十一級,臺階上窄下寬呈梯形。

興盆橋原來是前雙盆、後雙盆等附近村民互相往來的交通必經之橋,也常有信女香客過橋去北側的“白廟”燒香求佛。據當地村民敘述,“白廟”建於清代中晚期,興盆橋應是同時代的建築。目前白廟已有人出資修繕一新,但興盆橋卻被冷落在田畈中,任其頹倒荒廢。

興盆橋原本結構簡潔,堅固紮實,尤其南北兩橋臺基礎結實穩固,但因在村外田畈之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大力興建民居時,橋上部分臺階被偷偷挖走,用作建築基礎。後來緊挨橋西側建造了一座鄉間公路鋼筋水泥橋,興盆橋失去了人們交通往來的作用,古橋更是被冷落、破殘和損毀。橋面成了農戶曬農作物秸稈的場地,兩橋臺更是荒草叢生,臺階石塊移位缺失。

興盆橋雖然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但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之內,老祖宗留下來的古橋這樣被隨便破壞損毀,實在是太不應該,在當前搞美麗鄉村的建設中,當地村委應該引起重視,可向有關單位申報,請求合作,合理加以保護和修繕。如果當地無法就地保護,建議當地村委、政府與有關方面聯繫,選擇異地移建保護。

後雙盆村由雙楊、後雙盆兩村合併而成。村中以楊、沈、馬、苗姓爲主,其中“苗”姓由慈溪遷移過來。該村屬於平原水網地帶,地勢低平,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氣溫適中,村民生活富裕。杭甬高速公路穿村境而過,村民外出聯繫方便,交通便捷。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祕書處祕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