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合家歡的家庭劇和主打年輕人的青春劇,在故事風格和人物氣質上有着鮮明的差異,前者以寫實爲主,後者基調浪漫。隨着觀衆審美的成熟和劇集營銷方式的多元化,好內容的受衆破壁能力也日益提升,“家庭+青春”在國產劇裏的元素融合已經成爲當下的一股劇集風潮。

從《以家人之名》到《風犬少年的天空》,再到《親愛的麻洋街》,這些不斷嘗試將故事類型融合的作品,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華彩點和坑點。

“生存”替代“出軌”,入世卻不世俗

7.0分的《以家人之名》平均收視率2.137%,網絡熱度88.52,是今年爲數不多全網火爆的電視劇。B站電視劇首秀《風犬少年的天空》豆瓣評分8.0,評分人數超過8萬人,播放量超過3.6億。正在播出中的《親愛的麻洋街》同樣有着高關注度。

這些作品取得不錯口碑和市場反饋的內容亮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情感的主基調呈現細膩、溫情、真實、接地氣的特色,與傳統都市情感劇和家庭倫理劇截然不同。所以在這些家庭戲份裏,並沒有出軌、婆媳鬥爭等一地雞毛的情感撕扯,幾乎都是用更爲平和的視角,來展現市井尋常家庭在生活磨礪下質樸而溫暖的親情。“青春”部分的愛情,也保持了同樣的細膩和溫暖基調,甜暖青澀的初戀是劇集標配,純淨美好的友情是這些劇的共同加分項。

其次,這幾部作品不約而同地選取了並不富足的家庭作爲故事主體,並搭配濃郁的地域人文風貌和懷舊色彩。《以家人之名》和“風犬”裏的熱氣騰騰的麪館、“麻洋街”里人情味十足的雜貨鋪,對於觀衆來說都是最好的共情點,能勾起了無數人“爺青回”的時代記憶。在這樣的視角下,作品可以用普羅大衆“生存”的壓力取代狗血的情感糾葛,以減弱強戲劇性帶來的狗血感,讓劇情更符合情感邏輯。這也是這些作品能獲得不錯口碑反饋的直觀原因。

最後,這三部作品的故事全程笑點和淚點均衡,話題關照了社會熱點,內容也更爲契合年輕人的“口感”。比如《風犬少年的天空》裏用溫情而幽默的視角描述“狗哥”幼年時母親離家的一幕,悲傷之餘又帶着喜劇色彩;《以家人之名》裏的兩位父親之間逗趣的CP感,點燃了無數網友的“磕糖”嗨點。內容上對年輕人口味的關照,也是這幾部作品能自帶熱搜體質的原因所在。

故事割裂,主題先行

當然,這些作品也並非盡善盡美,兩種類型的對撞在這些作品裏都留下了很難忽視的痕跡,成爲作品的槽點所在。

前後風格的不一致,是這些作品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以家人之名》裏,這種斷裂感尤爲明顯,故事前期以家庭戲份爲主,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情曾經讓該劇一度口碑達到8分以上,少年時期的三兄妹懵懵懂懂的青春模樣,打動了無數觀衆。而長大之後的愛情戲份,畫風突變爲甜寵偶像劇,與前期建立的溫情基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風犬少年的天空》也有明顯的割裂感,前期四組家庭雖艱辛但樂觀的生活,讓故事有着溫情而樸實的基調,而“狗哥”父親的突然離世,打破了這種溫情平衡,讓故事開始滑向殘酷青春的冷色調,這種轉變也讓很多觀衆產生情感不適。

主題先行下,細節說服力不足,導致某些情節顯得狗血,也是這些作品客觀存在的問題。在“輕故事重情感”的青春劇裏,過於密集的主題往往很難與溫馨的故事基調融合。早些年大開大合的狗血青春劇便是“主題”表達用力過猛的產物,後來在以小清醒懷舊風的正確打開方式下,青春劇一度成爲叩開觀衆心扉的故事類型,但這三部作品裏的“青春”都摻雜了太多悲情元素,每一種悲情的背後都是主創們大寫加粗的“命題”。

《以家人之名》裏被母親拋棄的兩位男孩,每一款都是一個能登上社會新聞版的“知音體”故事;“風犬少年”裏相繼失去父親和摯友的“狗哥”,每一次的悲慘際遇都是爲人物成長過度灑下的“肥料”;“麻洋街”裏的“小劍哥”,是不被親人和戀人理解的少年版“無間道”,雙肩揹負了太多超越同齡人的社會責任。

對“主題”的執念也會讓部分情感表達過於刻意,有煽情之嫌,比如“風犬”裏的“狗哥”遭遇父親離世打擊之後,固執地守着豬肉攤,突然而至的母親母愛大發,試圖用情感喚醒兒子,但這對特殊的母子此前並沒有一絲溫情戲份,這番哭訴的強行煽情頓時顯得刻意而狗血。

表達點什麼,是每一位影視劇主創的創作出發點,但只有建立在講好故事前提下的表達,纔是最好的觀點輸出方式。尤其是在觀衆審美日益高級的當下,一旦故事細節無法包裹主題,作品就有“說教“之嫌,反而會減弱故事的衝擊力和情感的輻射力度。

時機成熟,只欠爆款

國產劇經過了近幾年的類型化探索,目前正在進入多種類型融合的階段,作爲現實題材的兩大成熟類型,家庭劇和青春劇的融合其實有着先天的受衆優勢。傳統的閤家歡家庭劇以中老年收視羣體爲主,而青春劇的受衆則偏年輕人。但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均是以情感爲主導的女性向劇集,所以受衆之間的觀看壁壘並沒有那麼“牢固”,一旦作品的內容足夠優質或者有話題,輕輕鬆鬆能破壁成功。

而女性受衆在作品互動、傳播等熱度發酵方面的高活躍度,也讓主打女性向的現實題材劇成爲近幾年主流市場的寵兒。大量資源的傾斜和優質力量的湧入,從源頭上也爲這兩種類型的融合探索提供了更爲寬鬆的試錯空間。

目前來看,“家庭+青春”對於國內觀衆來說還是相對新穎的類型,既沒有同質化的審美疲勞,也還未出現高口碑高熱度的國產標杆之作,從平臺到觀衆,對這一領域的好作品依然有着高期待和高關注,這樣的市場環境也爲此類作品的大量出現提供了充足的創作背景。

即便是從創作本身來看,國內擅長家庭劇的優質主創也數不勝數,青春劇的類型化創作也早已相對成熟,所以理論上來講,這一領域並不缺懂市場又懂創作的優質人才。一旦找到能將兩種元素無縫融合進國產劇的表達方式,“家庭+青春”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在韓劇《請回答1988》爆火時,國內觀衆曾一度喟嘆爲何國產劇不能出現如此打動人心的經典之作。但這類以細膩情感爲賣點的劇集,在彼時國內的主流市場環境下,其實很難有誕生的土壤。如今,市場已經逐步成熟,這一領域進入大批量開發或許只差一部爆款的點燃。

國內能媲美“1988”的標杆之作到底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呢?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