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農村成爲受歡迎的人,不是有錢有勢,也不是知識淵博,更不是謹小慎微處處賠笑臉,而是你能不能爲村裏創造價值,或者帶領村裏人共同致富,這纔是真材實料的受歡迎。

亳州市古井鎮董門樓村的董福龍,就是後者,在他的蘑菇種植基地,無論是配料、裝袋、種菌,還是採摘、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動,這爲村裏鄰居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崗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鄉村致富帶頭人,卻還是得不到鄰居的滿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董福龍介紹,當前的用工,基本上以本村鄰居爲主,有時候也從鄰村僱人,在他這裏工作的鄰居,全部以老年人爲主,最大歲數75歲,最年輕的也在60歲左右,家庭困難戶優先考慮。

他種植了10餘畝蘑菇,用工時長高達260多天,也就意味着,能靠住在這裏做工的鄰居,一年能獲得20000元左右的收入,這對於喪失外出打工能力的農村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

在這裏不但能掙到滿意的收入,隔三差五還能品嚐老闆種植的蘑菇,在蘑菇棚子裏工作,冬暖夏涼,活兒也不是特別累,即便是老年人,也都能輕鬆應付,這樣的工作,自然受到大家的歡迎纔是,爲啥還有鄰居不滿意呢?

對此,我們隨機採訪了正在爲蘑菇種菌的一位大娘,現年68歲的老大娘樂呵呵說道:“若說到不滿意,那肯定是不滿意,村裏像我這樣沒事幹的老人還有好多,而能在這裏穩定幫忙的人,也就10人左右,雖然最多時候能僱近30人幫忙,但那畢竟不是常態。

其實,大家的不滿意,也不是惡意,而是一種善意的督促,俺們經常給董老闆建議,反正這兩年種植蘑菇也賺到錢了,爲啥不擴大種植面積呢?多上幾個棚子,不就多僱幾個工人了嗎?到時候村裏人都來這裏幫忙,豈不是更好?”

正如大娘所說,畢竟能掙到錢,大家高興還來不及呢,哪裏還敢不滿意呢,所謂的大家不滿意,其實也不是真正的不滿意,而是一種善意的督促,只有董老闆發展壯大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咱們足不出戶就能掙錢,這樣的好事兒,其他人打着燈籠也找不到哦。

針對大家的建議,董福龍表示理解,但他同時也表示,農業種植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爲了面子而盲目投資,最終就可能失去面子。

在蘑菇種植方面,沒有誰有他更瞭解蘑菇了,他從19歲就開始接觸蘑菇,一干就是20多年,中間走了很多彎路,也使他的人生起起伏伏,人到中年,早就看透了一切,當然也包括農業種植中的坎坎坷坷。

能通過自己的強項,在村裏發展農業經濟,自己走上發家致富的同時,也能帶動一部分鄰居就業,往大了說是幫助別人,往小了說也是積德行善,當然,對於鄰居們的善意提醒,他也時刻銘記在心,當機會成熟之時,擴大種植規模是必須的。

在我們的身邊,像董福龍這樣造福鄉里的種植戶越來越多,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夠回鄉創業,在推動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這種模式,未來一定是大勢所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