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画家法常,号牧溪,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了。之所以说他神秘,还是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文献记载完整地认识、了解他的生平。这位我们现在要重新认识的画家,在他那个年代并不受到重视,因而可以找到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

扑朔迷离的身世

牧溪的生平事迹、生卒年记载混乱,无法准确确定,只能大概推断所处的历史年代。从已知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牧溪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画僧。

平沙落雁

实际上,国内有关于牧溪的记录是比较少的,对他记载、研究比较多的是日本人,这是因为牧溪的画作曾一度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禅画绘画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原因。

1989年徐建融先生出版了《法常禅画艺术》一书,在上面推断出了牧溪的一些基本资料:

僧法常,号牧溪,俗姓李,蜀人,生于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后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出家为僧,从师径山寺住持无准师范佛鉴禅师......端平二年(1235),日僧圣一来华从无准学习佛法,与法常乃为同门师兄弟。淳祐元年(1241)圣一归国时,法常以《观音》《松猿》《竹鹤》三轴赠别,在日本画坛贏得极高评价。由于日本方面的努力,加上国内对法常绘画的贬斥,因此,法常的作品大都流到日本......至元二十八年(1291),法常与世长辞,享寿八十五岁遗像在杭州长相寺中。

人物图

在这里,徐建融先生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牧溪的生平,他是在翻阅各种文献,综合日本方面的研究资料而推断出来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完全说这就是牧溪真实的身世。

宋末元初人庄肃编著的《画继补遗》中也提到了牧溪这位南宋画家,因此就目前来说,关于牧溪的真实面目还尚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但他大致活动的年代是可以确定的,是为宋末元初的画僧。

受到冷落的画

牧溪的生平记录甚少,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他名气不够、不受重视的缘故,从少数有记录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时人对他的画并不推崇。

远浦归帆

如《画继补遗》中写他“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在作者庄肃这样的同时代的文人眼中,牧溪的画被定为是“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这也显露出当时文人的普遍眼光,他们认为牧溪的画无甚文雅、艺术价值可言。

另外元代的美术鉴赏家汤垕也在他的《画鉴》中提到“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恶无古法。”

《写生图》局部

从中可以看出,时人对牧溪之画的评价并不好,甚至是嫌弃他的画作的。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宋元时期的文人画相当盛行,文人画即文人、士大夫抒发个人情感、心灵的画作,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和画中意境。

文人画和禅画虽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实质完全不同,禅画是顿悟,其内在是以禅心观万物,笔墨中不带有强烈的情绪;文人画则是文人在山水中领悟后,发泄胸中情绪的画作,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元代文人十分强调自己的阶级属性,这也是文人画为何要被特意冠上文人二字的主要原因,正由于所承担的社会身份不同,元代文人自然地流露出对牧溪画作的不欣赏。在大行文人画的元代画坛,禅画也逐渐落于陪衬,并受到主流文化的漠视和冷落。

《松猿图》

简而妙的禅味绘画

而当脱离了时代的固有看法后,人们重新审视牧溪的画,便更能没有禁锢地品味到其中的妙处。牧溪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僧道人物,从牧溪的传世作品《六柿图》、《潇湘八景图》、《松猿图》、《白菜图》等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牧溪那空灵的笔触,以及“以形写神”的精神传达。

渔村夕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对禅宗绘画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观念主张人与万物都应顺其自然本性自由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在自然中领会生命的真谛,要感受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此种顿悟自然、本心,重归于自然的禅宗精神影响了身为禅僧的牧溪,他的绘画注重画面的精神内涵,因而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简淡清远、空灵自静、随处皆真的特点。

以牧溪备受称赞的《六柿图》来讲,在这幅静物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六个造型极为简单的柿子。

这六个柿子各具形态,有圆有扁,甚至还有偏向于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笔触简洁凝练。简单却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柿子,可看出是遵循了现实中柿子的基本形态的。

《六柿图》

这六个柿子的排列错落有致,墨色虚虚实实,有的用墨色涂满,有的适当地用水墨渗化,有的则全部留白,这里的白并不显得虚无,反而更好地突出了柿子的形态。

在这墨色浓淡的氤氲变化之下,有着牧溪所顿悟的禅宗思想的指引,使柿子的意象得到了自然的呈现,却又在简淡、虚实的刻画中表现出自然的张力,显露出意味深远的禅味。正如苏轼所云:“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牧溪的笔触自由而简远,这是禅画独特的意象表现,日本人显然对牧溪的这种禅意的表现方式很是受用,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欣赏,或者说喜欢牧溪的这种绘画风格,也和他们国内禅宗文化的发展有关。

洞庭秋月

事实上,日本的禅宗绘画本就受到中国的影响,禅画本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那种意境空阔、淡而有味的风骨和重视本心的精神刚好撞上了日本人的审美。

在日本大绽光彩

宋代,中国的禅宗开始东传,尤其是南宋时期,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加强。就日本国内而言,当时日本由镰仓幕府执权,掌权者想新建宗教文化,但日本此时已有其它诸多宗派,在牵连不清中,日本僧人前往中国,接触到了中国的禅宗。

而南宋末期,中国国内的形势也不好,在蒙军的猛攻下,南宋走投无路,彻底灭亡。山河破碎之中,中国的禅僧也不断蹈海东渡,将禅宗传入日本。

日本的禅宗就此创立并兴盛,也是从这个时期起,禅僧之间的往来成了中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而禅宗绘画正是在此时大量流入日本,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新的绘画浪潮,对日本的禅宗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接触过这种意境淡远、墨色清淡的中国水墨画,参禅顿悟,修身养性,这种侧重表现心灵层面的绘画和精神内涵,可是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烟寺晚钟

前面文人庄肃所提到的牧溪绘画“以助清幽耳”的缺点,其“清幽”的特质现在却成了日本人喜爱牧溪画的原因。

牧溪简淡的水墨画所透露出来的万物皆有灵的心性,与日本文化中的“幽玄”、“空寂”的意境正好相契合,这种从大自然中领悟禅性,参透世间万物的展现方式深深吸引了日本人。

当然,这里还是要说一下,正因为日本的文化和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他们才能如此深刻而迅速地领悟到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质,要换成其它国家,估计是没有这个效果的。

《猿猴图》

而禅宗文化在传入日本后,被逐步吸收并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本土化改造,最后其思想影响到了各个方面。除了绘画之外,还有日本的茶道、剑道、武士道,包括日式园林建筑等,都能看到禅宗文化的渗入,由此可见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现实价值。

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宋元时期的文人对牧溪的画报以漠视,而他却成了日本眼中的珍宝,牧溪的存世作品当中,足有一百多幅都存在日本,日本人十分欣赏牧溪的画,还将牧溪的画评为上上品。

日本从中国禅宗吸收到的禅意色彩,促进了其禅宗绘画的兴起,在发展过程中,牧溪起到了启迪作用,从日本的禅宗人物绘画和水墨山水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牧溪式禅意的表现方式。

人物图

尤其在以达摩为首的禅宗祖师等人物的绘画上,日本画师呈现出简洁明快的绘画新样式,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水墨画代表画家,如周文及其弟子雪舟,都受到了牧溪作品的熏陶和影响。雪舟更是集水墨画之大成,成为日本画圣。

牧溪的画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感谢牧溪的贡献,日本人尊奉牧溪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而禅宗绘画至此也成为日本绘画的主流之一,并成为日本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开创了丰富多彩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