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大哉問:這一生要做些什麼?

一個想離開原本領域的工程師,因爲看着工程界的大神太多,覺得自己雖然小有成就,但要繼續走這條路又擔心太弱,想轉換跑道又覺得有點可惜,試了很多但仍不確定自己的方向──這ㄧ生,到底要做什麼?

正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一樣,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角色,他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結局都是一樣的——重複推着大石頭到山頂,看着它往下滾後,重複將其往山頂推,如此不斷循環。而因此有個形容詞「sisyphean」,表示「永無止盡,而又徒勞無功」。

當我們看着這由法國哲學家卡繆建構出,這以「荒謬」爲題的故事時,心中有時會個念頭浮出是,「他好傻,幹嘛這樣?」然而,如果試着從故事中汲取些收穫,那會是什麼?

第一顆大石:生活

身邊有沒有事情,讓我們向西西弗斯推石頭一樣,重複地做,但卻沒有改變?一開始可能想到的是工作,沒有太多原因,就是爲了養活自己。

舉例來說,活在現代基本上會有:水電、房租、電話(網絡)費、交通與餐費等等,養活自己後,也漸漸有責任要去養更多人。這顆大石、大坑,是我們在人生的第一關。

而漸漸當生活滿足一些後,度過第一道坎,會想找一些生命的使命、來到世界上的意義。

再一顆大石:意義

這「意義感」的追求實在不容易,舉凡人生方向、生命意義,這是不斷在探索中有機成長與變化的,尋找的過程必然有些不適與痛苦。像每次當別人問「你是誰」時,自己都在思考要怎麼回答,沒有一個穩定的答案、或太廣泛,心中都會不踏實,想着「這真的是我嗎?」、「我可以這樣自稱嘛?」有時也會引起對方的不信任。

令人會更想要找到一個「意義」的歸屬,就算用假裝的也好,要讓自己很有自信的說出那句充滿使命感的話語。然而,這「追求意義」某種程度上,也變成了另外一顆大石,在我們的心中不斷地被向上推了又下推了又下,彷彿永遠推不到盡頭、彷彿永無止境的就是要追求着什麼。

組織的意義大石:願景使命

個人在找意義,組織也在找,一羣人聚在一起也會經歷類似的過程,努力在意義與現實中平衡。也在努力尋找組織的「使命、願景」,有緣協助一些組織建立願景的共同圖像(常見的是搭配Find your why),發現這好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不知不覺間,「找到意義」彷彿已成了這輩子需要完成的事之一。

那就像西西弗斯一般,我們又是爲了什麼去「追求意義」?現實世界中沒有懲罰我們的天神,但我們從自己身邊找到大神,跟自己不斷說,這些大神都有找到很好的方向,很年輕有爲、很有願景方向感,透過這些不斷回頭刺激自己,也不斷告訴自己「還沒有」、「還沒找到」。

那如果沒找到「意義」,這輩子是不是就真的沒有意義呢?

文章開頭的工程師其實是之前的自己,後來就不太在意要不要自稱工程師了,反倒是把程序當成百寶庫的一部分。不斷探索,追尋意義的重點,是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最近也發現自己不斷打破框框,在一個領域爬到一個小丘陵,就搭滑翔翼到另一座山開始爬。開始很享受這陌生的環境,但又可試着將上一個丘陵學到的,帶到這新場域,這是我找到的「畫面」。

不管在推哪一個石頭,有沒有從中找到「享受」?

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有一個版本是,他很享受看到石頭滾上山的過程,儘管他知道又會再滾下去。反觀我們,有沒有去肯定在這找尋的過程中、不斷前進與成長的自己呢?荒謬故事的另一面也看到了他的毅力與努力,從我們自己的經歷中,又能不能看到些什麼呢?

追求「意義」很重要,但如果可以,不要讓它變成了一個「錢」與「名」之外,第三個好像不得不擁有的東西。追求卓越沒有問題,想表示的是,生命中的每個過程都極其珍貴,價值與意義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重點或許不是誰將石頭推了多遠多快,或是「找到」多好的意義,而是可以試着創造看看想要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