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杜牧在寫懷古詩方面很有造詣,寫出了很多立意新穎,比較有水平的作品,比如他路過烏江亭時寫下的這首《提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寫的是楚漢之爭的故事,在秦朝被推翻後,劉邦和項羽開始爭奪天下。經過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被擊敗,他帶着少數兵馬突圍跑到烏江邊,當時曾有人勸項羽乘船逃到南方,重新組織軍隊,再和劉邦爭奪天下。而項羽經過這次失敗,已經失去了信心,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從此,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建立了漢朝。

對於杜牧來說,項羽烏江自刎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楚漢之爭也早有了定數,但杜牧卻有着自己的想法。

“勝敗兵家事不期”,這句話的意思是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打仗誰輸誰贏都有可能。接着他又說“包羞忍恥是男兒”,能屈能伸纔是男子漢大丈夫。受點挫折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什麼羞愧、屈辱都可以忍一忍。

從前兩句我們可以看出杜牧對於項羽自刎是持有批判意味的。果然,接下來杜牧則直言“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江東人才濟濟,如果項羽能夠重整旗鼓捲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杜牧對項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覺得他胸襟不夠寬廣,意志不夠堅定,不該就這麼早早認輸。雖然杜牧的詩中有“敗不餒”的道理,也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但他認爲項羽可以捲土重來的定論卻遭到後世多人反對。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於理。……項羽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爲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捲土從來,決矣。”

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更是直接在杜牧的題詩後接着題詩一首,表明自己不認同杜牧的看法。

疊題烏江亭宋代: 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認爲自從垓下之戰後,項羽就敗局已定,雖然江東之地有很多人才,但他們怎麼肯跟隨已經丟掉人心的項羽捲土重來呢?

從上面兩首詩中可以看出,懷古詩和寫景詩是不一樣的,雖然它們都是詩人看到某處景色而作,但懷古詩更側重於評論,而不是去描寫景色本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