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誌。

能參加此戰的也大多數是我軍早期革命家,這次戰鬥參與者之中,建國十大元帥有七個在其中,大將有四人,上將有6人,中將也有七人,另外還有少將六人。

可見,參加此戰的,後來大多數是風雲人物,成就都很高。今天介紹的這位也參加了南昌起義,並且當時還是團長高位,可惜天意弄人,陰差陽錯之下走向了不同的路,他就是侯鏡如將軍。

侯鏡如

侯鏡如出生於1902年的河南永城,1923年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英文科畢業後,又考入鄭州大學。那個時候國共兩黨聯合組建黃埔軍校,一時間傳遍中華大地,無數年輕人積極報考,侯鏡如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主席的職務是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是侯鏡如的主考官,主席對這個年輕人非常有好感,得知他生活拮据後,還贊助他一筆錢,讓他前往廣州複試。

侯鏡如來到廣州後順利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在校期間參加了第一、二次東征,表現非常出色,周總理非常讚賞,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個時候的風氣還是很好的,國共也是處於蜜月期,加入哪個黨都是自由的。

南昌起義

1926年7月北伐開始,侯鏡如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十四師團參謀長,後任第十七軍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隨軍北伐,立下赫赫戰功。因表現出色,在中共的指示下,侯鏡如離開北伐軍,前往上海指揮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1927年6月,侯鏡如奉命進入賀龍的第二十軍任教導團團長,並率部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南下後,途中侯鏡如率部參加會昌戰鬥,在友軍的配合下,全殲敵人四個團,當然教導團也損失近半,他本人傷勢嚴重,不得不送去香港治療。

侯鏡如傷愈後,被派到天津在省委軍委工作,不過1931年的時候,因顧順章叛變,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的破壞,他和組織失去了聯繫。

1932年後,侯鏡如在黃埔同學的介紹下,進入三十軍第三十師擔任參謀長,後來又擔任第三十師第八十九旅旅長,在193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侯鏡如擔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參加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1941年,侯鏡如率軍在皖北一帶與日軍作戰,1943年的時候,升任九十二軍中將軍長之職,並率部進入魯西及魯南地區,參加對日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侯鏡如率九十二軍開赴武漢,參加接受日軍投降事宜,併兼任武昌警備司令官。因表現出色,所部被美軍空軍運至北平搶奪勝利果實,兼任北平警備司令官。

1948年,侯鏡如升任第十七兵團司令官,在遼瀋戰役期間,蔣介石聚集是一個師組建東進兵團救援錦州,而東進兵團的司令就是侯鏡如。反正錦州是沒救成,有人說是主席給他寫了一封緩進的信云云,所以錦州才得以解放。

侯鏡如

先不講真假,錦州是解放軍戰士冒着生命危險打下來的,塔山阻擊戰也戰士們在捨生忘死地堅守,這對那些犧牲的戰士們來說太不公平了。

1949年8月,侯鏡如率部起義,此後定居在香港,根據黨的指示做對臺工作。1952年,侯鏡如回到北京,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94年,侯鏡如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