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爲三大宗教中影響範圍最大的宗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示現涅槃死後的數百年間,屬於佛教的原始階段。在經歷了佛教本土發展擴散和影響,由於原始佛教內部對教義理解的不同,曾發生過數次分裂,這被稱爲“部派佛教時期”。原始佛教大致分成兩派,上座部和大衆部。上座部位南傳佛教,往南傳往現在的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往後,有一支也進入我國雲南等地)。

釋迦牟尼

大衆部就是北傳佛教,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這期間由於地區語言習俗的影響,一部分發展爲藏傳佛教,一部分發展爲回鶻佛教。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經此傳入我國內地的,就是所謂的“漢傳佛教”。至此,佛教與華夏中土有了直接聯繫。稍晚時期,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通行,北派佛教也從海上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如達摩祖師(從廣州進入,北行到北魏)、真諦祖師(從海上入長江到南京)都是乘船東渡的。

達摩祖師劇照

據《漢書》載“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棺萇耆山,得休王屠祭天金人”。據顏師古注曰:“作金人以爲天神之主而祭之,即今佛象,是其遺法”。這是古籍裏記載華夏中土與佛教有關的最早一條信息。霍去病生活在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但直到100多年後的公元元年前後,才正式傳入我國。此時爲東漢初建時期。而佛教率先影響的就是皇室。這還需要從漢明帝的一個夢說起。

霍去病劇照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夢見一個小金人慢慢長大到六丈,脖子之上散發日月金光。上朝後就把這事告訴了羣臣,有一個大臣就說"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長大而黃金色。陛下之所夢,得無是乎?"。漢明帝聽罷後,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二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返回國都洛陽。

金身佛像

二位僧者用白馬馱載了許多佛教和佛像等,漢明帝見到此物,的確與所夢一樣,就對二位僧者極爲禮重。當時主掌外賓事務的官署叫“鴻臚寺”,二僧就被安排在此暫住。第二年漢明帝就下令在郊外建造僧院。爲了紀念馱經的白馬,取名白馬寺;寺,來歷正是借用了“鴻臚寺”的機構名稱,後世“寺”一直被佛教院落的所沿用。其後數百年間,陸續有一些印度僧者遠赴東土傳法,但這期間的佛教傳播和影響,僅限皇室及官方層面;而僧者的工作大都是修行和翻譯佛經。

白馬寺

東漢末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下令燒洛陽,白馬寺也被燒蕩殆盡。公元220年,曹丕稱帝,重修洛陽宮,並重建了白馬寺。公元250年之後,在白馬寺的有翻譯《佛律》的印度僧人曇柯迦羅。另外經過200餘年的紮根,期間朝代更迭變化,佛教的影響已經不僅限官方,漸漸深入民間。其後安息國僧人曇諦,來到白馬寺翻譯出規範僧團生活的《曇無德羯磨》。到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使佛教接下來的傳播有律可依。公元260年,潁川人朱士行受戒,成爲中土漢地第一位正式出家人,法號八戒。

白馬寺僧人

最後要說的問題是“進寺燒香的習俗從何時開始?”。上面說了,自公元67年佛教進入中土,到260年纔有第一位受戒的中土僧人。這期間,基本上是官方立寺的階段,影響雖然從最初皇家到了普通百姓層面,但對於佛的祠奉都只能在寺院內進行。據《晉書》記載西晉末期,石勒在北方建立“後趙”(今河北邢臺一帶),其區域內有了民間營造的寺院,並把中土敬神的習俗也用在了敬佛上,出現了百姓去往寺院燒香,在家拜奉佛像的情況。

《晉書》載“佛,外國之神,非諸華所應祠奉。漢代初傳其道,惟聽西域人等,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漢人皆不出家。魏承漢制,亦修前軌。今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