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是太平天国“首都”,城池坚固,粮草丰足,更有李秀成这等出色将领坐镇。曾国藩围攻金陵前后两年,想出无数办法,都难奏效,最后立下奇功的,却是一伙四川挖煤人。

这事怎么说呢?

金陵攻防战中,曾国藩采取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地道战。他们前后开挖了三十三处地道,让士兵拿着火把,由地道进入,试图避开岩石地泉,靠近金陵城墙。

清军屡次开挖地道,都被李秀成发觉。李秀成善于观看地貌,每当他发现城池附近有草色变得枯黄,就猜测下面必有地道。

一旦发现清军隧道,大平军或者用开水烫,或者用毒烟熏,往往还不等清朝大军进入,隧道就被太平军破坏。那些充当工兵的清军士兵,先后死了数十波人。因为挖地道死伤太多,人员严重不足,曾国藩不得不另行招募。

恰巧此时,有一批来自四川的挖煤工前来应征。这伙人长年在地下挖煤,深知地脉走向,常常能避开坚硬山石,最终果然挖出一条通道,直达金陵城下。

为配合开挖隧道,曾国藩下令提督李臣典率领炮队,昼夜对金陵太平门轰击,整个金陵城内轰鸣声不绝,炮火纷飞。太平军根本无暇细查其他。

炮轰太平门同时,曾国藩又令各军士冲锋时手中拿着一束柴草,到金陵城下再将柴草丢弃,以致于金陵城下草堆如山,李秀成军再无法细查地面变化。

曾国藩选择开挖隧道地点,也颇有讲究。那地方靠近龙膊子山,此前数月,这处隧道已经被太平军发觉,隧道被废弃。

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正因这处隧道已被太平军发觉,曾国藩料定太平军对此地的巡查也将变得松懈。

于是他吩咐那帮四川挖煤工,继续朝这处方向开挖。等将隧道挖至城墙附近时,一口气把三万斤火药送入隧道。

洞窟内比较潮湿,为防止药引受潮,他们又将竹竿打通,把火药引线穿入竹筒,一直延续出老远。

大决战那日,曾国藩下令三军严阵以待,前锋军点燃药引,远远只听闻一声闷响,许久都没有巨大轰鸣传来。曾国藩还以为药引受潮,没有将火药堆点燃,只得选出几个死士,进入隧道手动点燃火药。

死士们刚刚走入隧道数丈,金陵城下就传来天崩地裂之声。

高达数丈,长达二十余丈的巨大城墙被三万斤火药炸得飞上半空。百千碎石抛飞出一二里外,直接被砸死的太平军士都有数百人。

此次爆炸十分成功,城墙缺口巨大,太平军根本无法堵塞,清军一拥而上,就此将金陵城攻破。

后来,曾国藩受命修缮金陵城墙,他亲自题写石碑一块,安放在当初被炸开的缺口处,碑文道:“穷天下力,富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曾国藩不愧是晚清一代名臣,虽然因平定太平天国加官进爵,风头一时无二,但心中始终存着一分自省之心。

清军能击败太平天国,攻破金陵城,一方面是曾国藩指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牺牲了无数将士,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古都是如此。

还有一种传闻,据说咸丰三年太平军之所以能够攻陷金陵,同样是招募了一批四川挖煤工,开挖隧道,从仪凤门攻入。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真可谓成也挖煤工,败也挖煤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