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和青海雖然遠隔千里,但‘蘇青一家親’,兩省扶貧協作的成果越來越多、合作越來越密、感情也越來越深。”去年11月,青海省黨政代表團來江蘇考察訪問,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座談會上的一番話語情真意切。

“全力以赴與青海攜手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今年8月,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率江蘇省代表團到青海學習考察,一番話語充滿信心。

距離最近一次見面,時隔不到三個月,11月4日至5日,由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和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帶領的青海省黨政代表團再次來到江蘇考察訪問。

是什麼,讓蘇青兩省如此頻繁交流互訪?又是什麼讓兩省結下不解之緣?

01

頻繁交流協作中,感情迅速“升溫”

這段“蘇青一家親”的深厚情誼,要從十年前開始說起。

2010年,黨中央做出對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戰略部署,江蘇對口支援青海省的海南州。2016年,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江蘇率先協作,對口幫扶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

兩個相隔2000多公里的省份,因“對口支援”“決勝脫貧攻堅”緊緊相連,在你來我往的交流協作中,感情迅速“升溫”。

2018年5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黨政代表團到江蘇訪問考察。婁勤儉在會見中說,將深入推進產業合作,加大智力支援力度,促進人員交流交往,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合作、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加大工作力度,相互支持、相互促進。

2018年7月,吳政隆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赴青海考察。其間,兩省舉行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座談會,江蘇省政府和青海省政府、南京市和西寧市、無錫市和海東市及兩省省直有關部門共簽訂合作協議13個,涉及教育交流、醫療衛生、人才智力、就業創業、文化旅遊、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

2018年10月,青海省黨政代表團到江蘇考察。婁勤儉在座談會上表示,將聚焦青海的穩定發展需要,進一步落實好兩省之間的合作協議,把精準脫貧攻堅作爲重中之重,從教育等基礎性工程抓起,推動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去年8月,婁勤儉率江蘇省黨政代表團赴青海考察交流。婁勤儉說,從揚子江畔到三江之源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蘇青一家親”的深厚情誼、“攜手奔小康”的共同使命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

去年11月,青海省黨政代表團來江蘇考察訪問,婁勤儉表示助力脫貧攻堅要進一步聚焦“精準”、聚力“長效”,同時要進一步拓展思路、拓寬範圍,在能源、產業、生態、水資源保護等更多領域加強合作,推動包括企業、院校、智庫、民間團體等在內的更多方面合作。

今年8月,省長吳政隆率江蘇省代表團到青海學習考察,他表示將持續加大資金支持、人才智力支援、勞務協作、消費扶貧等力度,強化產業和能源合作,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同時發揮各自優勢,共建“一帶一路”,合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同謀劃“十四五”合作協作規劃。

“新青海建設的美好願景正在加快變爲現實情景,對青海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我們由衷感到高興。”11月5日下午,在蘇青兩省在南京舉行的座談會上,婁勤儉代表江蘇省委、省政府對青海省黨政代表團的再次來訪由衷表示歡迎。

02

真感情 真擔當 真作爲

“‘蘇青一家親’的深厚情誼、‘攜手奔小康’的共同使命,把我們緊緊連接在一起。”座談會上,婁勤儉動情地表示,今年是對口援青十週年,十年來蘇青兩地協作成果越來越豐碩、合作越來越密切、感情也越來越深厚。

江蘇與青海簽署人才、幹部、產業,勞務協作等內容的“1+2+10”對幫扶協議。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召開高層聯席會議近百次,互訪交流3000餘人。選派幫扶幹部34名,選派337人次教師、醫生、農業等專業技術人才,在當地建成一批示範和品牌項目,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和和教育團隊。

來看一組“新鮮出爐”的援青成績單——

教育支援方面,十年來,江蘇累計投入資金3.13億元,先後實施貴南縣城關第二幼兒園、興海縣中學實驗樓、共和縣城北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貴德縣民族完全小學等26項教育項目;選派56名校長、教師到海南州支教。建立海南州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組織400餘名江蘇特級、高級教師赴海南州開展名師講堂、名師面對面等交流;選派285名研究生和大學生赴海南州開展支教活動;鞏固江寧高中海南班異地辦學機制,累計招生10屆共792名學生、畢業7屆共541名學生,近百名學生考入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

醫療衛生方面,十年來,江蘇累計投入援建資金2.82億元,實施援建項目25個;創建331傳幫帶模式,爲海南州各族羣衆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援青醫生診療患者2.37萬餘人次,開展專科疑難手術1553例,學術講座402場,建立規範標準37項,推廣新技術新方法25項,師帶徒89名,舉辦專題培訓班22期,培訓骨幹人員869名。

招商引資方面,十年間,通過南京經貿治談會、“青洽會”等平臺,與青海海南州簽約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培育、電子商務、融資租賃等合作項目200餘項,簽約協議資金460多億元。推動遠景能源、蘇美達、協鑫新能源、匯鴻供應鏈公司等6家江蘇企業落戶海南州。

青電送蘇項目進展順利。2016年以來,青海與江蘇簽訂消納海南州新能源電量爲內容的《青電送蘇框架協議》,幫助海南州消納新能源電量近33億千瓦時。江蘇投資7000萬元援建的恰卜恰工業園區道路及配套設施,陸續交付使用。

勞務合作方面,江蘇組織舉辦勞務人員培訓48期、專場招聘會8場,培訓人員2000多人,組織提供就業崗位2.7萬個,推動實現就業536人。在援青幹部的積極幫助下,共和縣拉乙亥麻村黨支部組織52名牧民羣衆到江蘇海安市務工,每月人均創收超4000元,打通農牧民羣衆有組織、有規模到沿海地區務工增收的渠道。

去年,青海成爲全國首批三個脫貧摘帽省份之一,江蘇對口幫扶的西寧、海東兩市所有貧困縣(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2.6萬貧困人口歷史性全部脫貧。(瞭解更多援青故事,請閱讀本號文章:“瞭望君”走青海|對口援建十週年,“蘇青一家親”的畫卷描繪了些什麼?)

“江蘇把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作爲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在5日座談會上談及江蘇的幫助時,王建軍用了兩個“深切感受”——

深切感受了江蘇的真擔當、真感情、真作爲,深切感受了江蘇人民的無疆大愛,實實在在分享了江蘇改革發展的成果。”

此次交流互訪,兩地合作又添新成果。婁勤儉、吳政隆,王建軍、信長星共同爲青海消費扶貧展銷館(江蘇館)開館,並考察2020年東西協作·消費扶貧青海優質農特產品展銷會暨青海消費扶貧展銷館。蘇青兩省簽訂一批扶貧產品採購協議。

03

攜手打造幸福規劃

一家親,真感情。青海省委、省政府對江蘇對口幫扶支援幹部的關懷,體現在日常點滴中。

幫扶工作開展以來,江蘇對口幫扶工作隊等6個集體被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16名同志獲得“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江蘇對口幫扶工作隊被推薦申報全國脫貧攻堅獎。

還記得嗎?今年9月,青海省海南州召開對口支援十週年表彰大會,1個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工作先進集體和30名江蘇對口海南州工作先進個人受到表彰。(詳情請閱讀本號文章:青海海南州對口支援十週年表彰大會,這些江蘇人爲何受表彰)

“江蘇支援青海,青海向江蘇學習。”王建軍表示,要學習江蘇高度的政治自覺、堅定的發展信念、守正的創新品格、強烈的責任擔當、孕育的寶貴精神,學習江蘇省委省政府的“工筆畫”和“大寫意”,發展好青海,回報好江蘇。同時,積極參與江蘇對口援青規劃的制定,使規劃成爲一個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政治規劃,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幸福規劃,見證蘇青兩省友誼的美好規劃,共同把幫扶支援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婁勤儉看來,隨着我國即將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蘇青協作合作將擁有更爲廣闊的空間。江蘇深入落實中央關於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要求,更加務實地推進蘇青合作,具體在三個方面發力——

在“鞏固”上下功夫,落實好“四個不摘”要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受援地區增強內生髮展能力,確保脫貧後能發展、可持續。

在“提升”上做文章,謀劃實施一批有利於強化基礎發展能力的項目,擴大醫療、教育等專業領域的支持,深化交流交往交融,讓各族羣衆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在“共贏”上求突破,充分發揮兩省經濟互補性、互利性強的特點,在能源、產業、文化、生態等領域加強合作,以高質量協作合作成果,爲國家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正如“瞭望君”在青海採訪時看到的這句話一樣,我們有理由相信盛開高原之上的蘇青合作之花、友誼之花,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明天。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