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20岁的孤山小伙孙福成报名参军,成为24军72师的一名战士。“火速集结!”1952年8月,孙福成所在的部队接到奔赴朝鲜的战令,他和战友们从浙江坐闷罐车到达吉林,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奔赴朝鲜战场。

对于那段记忆

孙福成如今已有些模糊

但有几个片段

于他而言“毕生难忘”

“去上甘岭!”

1953年1月,24军接防兄弟部队,前往上甘岭。此前,孙福成早就听说前线的战况。“上甘岭是去了就回不来的地方。”孙福成说,“我所在的部队被安排在上甘岭东面,我们在那打坦克,大家全部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敌军来犯时,炮弹如雨点般飞下,尘土飞溅,满山硝烟,还有战友被炸碎的血和肉。雨水、鲜血、泥土,模糊了视线。

“最近的一次,敌军飞机投下来的炮弹就在离我们半米不到的地方炸开了,我的大腿根这地方还有个枪伤。那是敌人放的冷枪,还好那颗子弹质量不好,只有大半个子弹头进去了,卫生员问我要不要在后方养伤。这哪行?轻伤不下火线!”

在被问及是否害怕时,孙福成说:“想想家里还有两个不满十岁的弟弟,我要不战斗,敌人就打到家门口了!”

除了这些惨烈的战役,朝鲜战场上孙福成最忘不掉的还有刻骨铭心的“冷和饿”。“朝鲜是真冷啊,那时候就想喝一口热水,哪怕一口都好。”孙福成说,从南方来的战士们不抗冻,但谁也不敢生火烧水。“制空权是敌人的,一有烟,敌人的飞机就像燕子一样,全飞来了。”那时候,部队给战士们的补给多是压缩饼干。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压缩饼干比石头还硬。为了保存体力,孙福成会吃饱每一顿饭,压缩饼干这类“紧俏货”尽量省着,备不时之需。“不管有多累,我都会强迫自己要先吃饱,这样睡的时间虽然少,但状态恢复得快。”

1953年7月,孙福成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胜利消息。之后,他接到上级指令,到石家庄某步兵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又辗转到河南开封,直至1958年才回到靖江。

“战争是残酷的,生离死别每天都在发生。”孙福成说,自己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回到靖江几年后,孙福成的3个子女先后出生,但他很少和孩子们主动提起抗美援朝那段经历。“我不过是打了几年仗而已。”每当孩子们问起战事,孙福成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长子孙正江却是例外。从小,孙正江便很崇拜父亲,追着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在孙福成的影响下,孙正江也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海军。

如今,孙福成和老伴住在城北园区新佳新村。老两口虽都是耄耋之年,但身体还算硬朗,平日里生活充实而规律。孙福成对生活品质要求并不太高,但每天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必修课”,一到7点,孙福成便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面。“新闻每天报道国家大事,我当然要关注。”孙福成说。

责任编审:王平 朱正

编辑:张亚 徐晗

来源:靖江日报

相关文章